尽管英伟达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交出亮眼成绩单——营收同比激增62%至570.1亿美元,并给出第四季度营收约650亿美元的强劲指引,但市场对AI估值泡沫的担忧并未因此消散。周四美股盘中,英伟达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一度上涨5%,随后却反转走低,引发市场对AI行业前景的激烈讨论。

财报公布后,AI生态系统相关股票如AMD、博通等曾短暂受到提振,但随后均随大盘回落。德意志银行分析师Ross Seymore虽认可英伟达业绩亮眼,但指出其股票“估值合理”,维持中性评级。这一观点折射出市场对英伟达高估值的谨慎态度。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有很多关于AI泡沫的讨论,但从我们的角度看,情况截然不同。”他试图通过强调未来六个财季Blackwell和Rubin产品线在海外市场的5000亿美元销售额预期,以及战略投资OpenAI、Anthropic等公司的长期价值,来打消市场疑虑。
然而,市场分析认为,指望黄仁勋承认泡沫存在本就不现实。正如淘金热中的五金店老板不会告诉淘金者“山里没金子”,作为AI芯片最大供应商的英伟达,其立场天然具有利益相关性。Quilter Cheviot全球科技研究主管Ben Barringer评价称:“他们(英伟达高管)确实出色地指出了每一个可能的看空理由,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面对市场关注的“循环融资”风险——即英伟达向AI公司投资,而这些公司又将资金用于购买英伟达芯片——黄仁勋解释称,此类战略投资旨在深化技术合作、扩大CUDA生态系统,并获取“一代人一遇”公司的股份。例如,今年9月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新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英伟达已与OpenAI、微软、Anthropic等数十家公司达成此类交易。但分析指出,这种“投资-采购”闭环模式虽能短期支撑业绩,却可能加剧市场对AI资本支出可持续性的担忧。
投资者对AI泡沫的担忧,本质是对一两年后资本支出能否持续增长的质疑。历史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案例:互联网泡沫时期,思科作为全球网络设备提供商,营收增速虽未达英伟达当前水平,但也相当强劲,直到泡沫破裂后断崖式下跌;而苹果在iPhone推出后至2011年前后,营收增速与如今的英伟达相当,但其12个月动态市盈率仅约12倍,远低于英伟达目前的估值水平。
目前,英伟达宣布派发1美分季度股息,按盘前股价195.60美元计算,股东仅靠股息收回成本需近4900年。这一数据凸显了市场对其高估值的依赖更多基于未来增长预期,而非当前盈利能力。
分析认为,如果AI投资真是难以持续的泡沫,既不会从英伟达当前业绩中体现,也不会由黄仁勋亲口承认。增长放缓的路径将决定AI主题股走势,但因果关系也可能相反——股价波动可能反过来影响投资决策。例如,互联网泡沫时期,思科股价在泡沫破裂前仍维持强劲增长,直到市场信心彻底崩塌。
当前,市场对英伟达的争议本质是对AI行业长期前景的分歧。尽管黄仁勋力证“AI革命才刚刚开始”,但历史经验提醒投资者:在狂热与理性之间,保持清醒的判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