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助贷新规实施后:催收减少、拒贷增多,高风险借款人何去何从

时间:2025-10-16 14:08:40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作者:第一财经资讯

催债电话突然变得“客气”了,但一些借款人却更加焦虑——因为他们发现,钱越来越难借到了。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是一场由助贷新规引发的行业深刻变革。

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正式落地实施,这一新规直指长期以来助贷行业存在的变相高利贷问题,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助贷乱象:高息与“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在过去,许多助贷平台表面控制着名义利率,但在24%的对客利率之外,却通过“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层层加码,实际融资成本远高于表面利率。这种做法让不少借款人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债务越积越多,最终难以自拔。

助贷新规的出台,强制要求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全面监管实际综合费率,确保借款人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规定。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高息业务的生存空间,不合规的业务被加速出清,粗暴的催收行为也被迫收敛。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借款人的现实困境

10月以来,不少借款人发现,自己的手机突然“安静”了许多。深圳的借款者小辽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以前一天能接三四个催收电话,10月到现在,总共才两三个。”他发现,催收方的号码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多是“95/96”号段、固话或虚拟号码,现在却更多是个人手机号。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据第一财经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查询发现,9月以“催收电话”为关键词的投诉超过百条,而10月以来,相关投诉仅剩十余条。线上战场也同样“静默”,部分社交平台上,曾随处可见的“不看征信”类贷款广告正被平台精准封堵。

与此同时,征信不佳的借款人发现,借钱正变得难上加难。多名受访者表示,10月以来,一些中小助贷平台几乎不再给出新额度。一位来自深圳的借款者透露,他在完成“债务重组”后,一直坚持每月按时还款,但还清后页面直接显示“可用额度为0”。另一位受访者则展示了7家主流助贷平台的手机截图,界面整齐划一地提示“暂无可借额度”。他表示,过去半年自己完全依靠“借新还旧”在多个平台间辗转腾挪,才勉强维持资金链不断。如今,随着所有平台同步关闭通道,这条脆弱的循环链条彻底断裂。

助贷新规发力:行业洗牌与合规转型

这一系列现象的源头,在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助贷新规。新规落地,标志着过去助贷行业“跑马圈地”中所形成的高息收费、多层导流等乱象被全面纳入监管视野。

根据助贷新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并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此外,银行应当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有关规定。

业内认为,名单制管理将倒逼银行从严筛选合作机构,大幅提升助贷行业准入门槛。预计大量中小机构将逐步出清,存续机构也将被迫向合规方向转型。一名助贷行业资深人士卢大豪(化名)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多数机构正主动收缩年化24%以上的高利率业务,导致依赖此类贷款的客户难以获得额度。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已收紧对高利率助贷产品的资金投放。即便同意放款,资金成本也显著提高。某小型助贷企业负责人称:“现在不少小平台面临‘有场景、无资金’的困境——我们想放款,但银行不给资金,客户自然借不到钱。”

催收“静默期”:新规约束下的行为调整

催收电话的“集体静默”,同样与助贷新规的落地密切相关。一名地方银行金融科技端人士表示,新规推行的名单制管理,促使银行加强对合作机构的行为约束,部分银行已明确要求合作方在催收中“更加克制”。不少助贷机构为在10月这一关键时期降低投诉率、规避监管关注,也有意识地收缩了催收业务线,从而形成当前这一特殊阶段的“静默期”。

行业未来:集中度提高与合规发展

近年来,助贷机构迅猛发展。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数据洞察报告》预测,202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的规模将达到5.9万亿元。然而,随着助贷新规的实施,行业洗牌已成必然趋势。

“新规落地后,小机构或将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卢大豪认为,对一些流量平台而言,本身合规机制完善,损失的更多的是导流费用。而小型平台原有的业务模式将出现彻底颠覆。助贷已经不是无门槛业务,行业洗牌看起来已经基本上“板上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