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一线专访:伍路医生谈肿瘤早筛与治疗的前移策略

时间:2025-09-30 22:26:32 来源:IPO日报 作者:IPO日报

“如果老爷子早四个月把体检报告递给儿子,或许肿瘤只有三公分大时就开刀切掉根治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主任医师伍路在手术室无影灯熄灭后,望着监护仪的滴答声感慨道。这滴答声仿佛倒放的时钟,将上海宝山一位六十多岁患者错过的四个月治疗窗口期清晰呈现。

那是一位受益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患者。2009年起,上海为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免费年度体检。20XX年9月体检时,医生已提醒其肝脏存在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当时肿瘤直径约3公分。然而这份盖着政府红章的体检报告被搁置抽屉四个月,直到次年正月十五患者才前往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已接近满肝状态。

“政府免费筛查的红章盖得清晰,体检报告记录的三公分肿瘤像个不定时炸弹,却被塞进抽屉整整四个月,等到儿子在年夜饭后翻开,父亲的世界已经濒临塌方。”伍路医生将这个典型病例深深刻在心中,持续向患者及公众强调:“肿瘤不等人,早诊早治才是抢回时间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早癌手术没故事”

在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同济医学分会“同济之医系列健康科普讲座”上,三十九岁的伍路医生以《肝胆胰和胃肠肿瘤早诊早治的战线前移——全家活到120岁的第一道关卡》为题展开分享。这位肩背笔直如手术刀、目光如无影灯般明亮的医生,用清晰明快的语速向听众普及肝胆胰及胃肠肿瘤的早筛知识。


从事肝胆外科十六年的伍路,曾获“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资助赴美进修,专注中青年肝胆胰结节早筛及肿瘤微创治疗。他每年完成2000余例胆囊手术,最高纪录一周连续开展八台早期肝癌手术。“早癌手术没故事”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发现及时时,五分钟手术即可完成,患者五年生存率达70%-80%,十年生存率超50%。“像管理慢性病一样按时复查,就能活到自然寿命。”

这种“没故事”的手术结果,在伍路看来是最高褒奖。他指出,千禧年后中国医疗设备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MRI)普及率年均增长15%,上海二甲医院均可开展。“设备和技术已足够支持早筛,缺的是将早筛纳入家庭健康管理的理念。”

十年之约:从早筛到转化治疗

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转化治疗”成为新希望。伍路介绍,2018年前中晚期肝癌可手术转化率仅5%,随着国产靶向药和免疫药上市,这一比例已提升至25%。他特别提到2016年接诊的右肝巨大肝癌(15公分)患者老江,通过两次介入栓塞和门静脉栓塞使左肝代偿性增大后成功手术。近十年间,老江虽出现肺转移,但2021年医保纳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后(价格从每粒108元降至3.2元),目前仍处于无瘤生存状态。

在新技术层面,伍路对“滴血早筛”持务实态度:“现阶段磁共振和胃肠镜的敏感性仍优于多数新技术。”他强调实体瘤治疗的核心是早期发现,“根治术后3个月复查一次,哪怕复发三五次,患者依然能活到自然寿命”。


医患同心:十年千台计划

伍路给自己定下“十年千台”目标:每年完成100台早期肝癌手术,十年后邀请其中一两百人聚餐。“菜单封面就印一行字——谢谢你当年翻开体检报告,让我们都有机会活到故事以外。”他希望80%的患者能活过十年,一半能活到自然寿命。

为落实早诊早治,伍路坚持为每位患者留存私人联系方式,及时回复微信咨询。“工作第一年,沈院长告诉我‘要跟病人交朋友’,这条理念我贯彻至今。”他相信,医生多花几分钟查看异地患者的报告,就可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记者 王莹
文字编辑 褚念颖
版面编辑 佘诗婕
责任编辑 光云

如果您有IPO、并购重组等上市公司相关的【独家线索】需要分享,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 ipowgw@ifnews.com
IPO日报是《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对平台刊载内容享有著作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