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苏超’赛事的火爆出圈、‘国潮’文化的持续升温以及绿色消费理念的深入人心,新型消费形态正以多元化姿态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个性化定制服务到智能穿戴设备普及,从线上购物平台迭代到共享经济模式创新,这些基于新技术、新业态的消费形态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8.1万亿元。新能源乘用车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7.5%,市场渗透率达55.2%;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期增长16.9%,印证了健康消费市场的强劲需求。这些数据表明,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业态正持续壮大。
多位专家指出,新型消费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员刘胜分析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以及消费主体代际转换,共同构成了新型消费发展的底层逻辑。南开大学梁峰教授特别强调情绪消费的崛起,指出消费者正从购买商品附加价值转向直接购买情绪体验,这种转变催生了沉浸式剧场、疗愈经济等新业态。
中央财经大学刘春生副教授从三个维度解析发展动因:其一,消费升级背景下,居民对高品质、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其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创造了虚拟试衣、无接触配送等新场景;其三,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居等产业快速发展。这些因素与扩大内需战略形成共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面对供给端不足的挑战,中央财经大学欧阳日辉副院长指出,年轻消费群体追求新鲜体验的特性,要求企业通过场景化创新精准捕捉需求。他建议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监管机制,试点‘监管沙盒’模式,为新技术应用提供弹性发展空间。同时强调夯实数字基建的重要性,通过‘算力网络下乡’和合规数据平台建设,弥合城乡、群体间的数字鸿沟。
在‘十五五’规划框架下,专家提出系统性发展方案:刘胜建议实施传统业态数字化改造工程,培育消费科技企业集群,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生态;梁峰则主张放宽文娱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市场准入,加强AI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完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强消费信心。这些举措旨在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深化国际合作,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