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IPO全球登顶后,香港如何开启黄金十年新篇章?

时间:2025-09-22 17:27:01 来源:霞光社 作者:霞光社



作者|刘景丰 腾飞

上海,创新策源;香港,国际枢纽。

当技术基因与资本通道相遇,当研发实力对接国际规则,沪港双城正以“双引擎”模式,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这种协同不仅托举梦想,更成为成就梦想的关键力量。

2025年9月13日,为期4天的外滩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这场年度科技盛会不仅汇聚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科技研究者、开发者与创业者,探讨了AI时代人机共生与科技重塑生活的可能性,更通过“全球主题日”论坛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出海”。

香港金融科技周主办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InvestHK),以及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主办方——Global Finance & Technology Network(GFTN)的参与,进一步凸显了沪港双城在国际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支点作用。



香港IPO全球登顶,资本市场释放深层价值

2025年上半年,香港资本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IPO募资额达1067亿港元,重返全球第一;资产管理规模突破4万亿美元;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价值的深度释放。

港交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陆琛健指出,香港今年推出的“科企专线”允许内地科技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大空间。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质地优良、增长潜力大的企业赴港上市。

此外,香港特区的税制优势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设立“企业财资中心”。通过将利得税减半至8.25%(针对200万港币以内利润部分),香港已吸引超过3800家跨国总部落地,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韧性香港:监管创新与资本汇聚

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梁瀚璟表示,尽管近年来香港面临诸多挑战,但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紧密团结,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展现了香港的韧性。同时,香港的监管部门以“外向型”为特点,主动与海外监管机构交流,并在过程中不断创新监管方式。

在资本支持方面,香港近年来积极引进关注长期投资的家族办公室。据统计,2025年前五个月,已有5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较去年同期上升19%,另有约150间家族办公室正筹备在港开展业务。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国际资金正以每天19亿港元的速度涌入香港,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35万亿港元(约4.5万亿美元)。

从更大视角看,香港的崛起是在全球经贸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主动调整站位、应时而变、契合国家大局的必然结果。



沪港双城:技术+规则+市场的完整闭环

近年来,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秩序走向重构,中国企业加速布局全球。香港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发挥着“内连外通”的作用:对内积极联通内地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成为其筹集国际资金、拓展国际业务的首选平台;对外则积极拓展与海外金融资本市场的合作。过去几年,港交所已将沙特交易所、印尼证券交易所、泰国证券交易所、阿布扎比证券交易所和迪拜金融市场纳入其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

香港投资推广署初创企业高级副总裁吕缙勇形容:“香港不仅是内地企业迈向全球的跳板,更是创新方案进入亚洲的门户。”

如果说香港是“出海口”,那么上海就是“发动机”。中金公司财富管理国际业务负责人刁智海指出,上海拥有众多硬科技企业、新消费企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国家重视的新质生产力企业,这些领域代表着下一轮香港IPO的趋势。

近年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之外,更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增长潜力。今年外滩大会期间,英国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协会发布的指数显示,上海人工智能综合能力位列全球第六,超越日本东京等城市。



上海:金融科技与政策扶持的双轮驱动

上海持续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布局,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应用等方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9月,上海发布《高质量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行动方案》,明确“3至5年打造全球引领性金融科技中心”目标,并配套多项创新政策。

次年,黄浦区率先出招,每年投入不低于5亿元产业资金,对行业领先、技术突破型企业给予最高1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持续推动金融科技集聚与创新实践。在这些举措下,上海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金融科技头部企业集聚地,发展进一步提速。

《2024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50评选》中,上海企业独占四成,头部效应极为明显。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以及各大主流金融机构纷纷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形成了一个创新活跃、生态完整的产业集群。

从顶层设计到产业集聚,从政策扶持到技术引领,上海构筑起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领先优势格局。这使得上海在帮助企业拓展国际业务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能力,香港提供国际化规则对接与试验田。未来,出海企业有望借力沪港双城资源池,形成“技术+规则+市场”的完整闭环。

这种联动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更成为“出海4.0时代”的中国范式——以技术驱动、规则协同、生态共赢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全球化路径。


图注: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梁瀚璟

中小企业出海:轻量化路径与生态赋能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和新兴市场消费升级,如今的出海主体已由传统大企业逐步转为中小企业为主,尤其是金融科技、跨境电商、SaaS服务、智能硬件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它们亟需一种轻量、高效、低成本的国际化拓展路径。

《2025中国中小企业出海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中小企业出海规模同比增长了23%。然而,这些轻量化作战的探路者却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资金储备、渠道覆盖等方面存在天然短板;另一方面,相比于欧美等成熟市场,新兴市场面临的挑战也更多样。内外多重压力下,中小企业出海的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例如,相关调研显示,33%的跨境企业认为出海过程中外汇会带来很大影响,52%的企业认为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如今,技术手段已能解决类似问题。蚂蚁国际自主研发的“鹰序TST AI外汇模型”可支持按小时、每日和每周频次精准预测现金流与外汇敞口,降低高达40%的外汇交易成本。蚂蚁国际平台科技总经理黎粤指出:“财资管理领域的这些突破,特别适合跨国经营、多币种结算、实时资金调配需求大的企业,如航旅产业、电商企业和数娱行业。未来,更多中小型企业将能得到大集团级别的资金管理科技服务。”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诸多科技企业通过AI技术输出与生态赋能,探索出一条辅助中小企业高效突破出海瓶颈的新路径。

蚂蚁国际旗下全球企业账户服务万里汇CEO石文宜分享了两个观察:“AI化”和“生态协同出海”是近几年企业全球布局最显著趋势之一。真正的出海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上下游企业一起攥指成拳。万里汇基于百万跨境企业的服务和陪伴经验,在过去一年进行了多重升级以便更好地服务出海企业。

中国企业出海正步入以“生态赋能”与“技术共融”为特征的新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沪港双城的协同效应尤为关键。上海作为技术研发和场景创新的策源地,不断打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并形成成熟解决方案;而香港凭借其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体系以及“超级联系人”的独特角色,成为这些技术方案进行规则适配、压力测试和国际推广的首选试验田。

无论你是硬科技企业、新消费品牌,还是SaaS服务商,只要善用“沪港双城”资源池,就能在通往全球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如梁瀚璟用的一句话形容沪港联动:“强强联手,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