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企业家曹仁贤,以‘加减法’策略引领阳光电源,正在新能源赛道掀起一场风暴。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见习记者 苗诗雨
编辑|马吉英见习编辑|张昊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2025年9月,新能源巨头阳光电源迎来股价狂飙。9月15日,其盘中涨幅超10%,股价创历史新高;截至9月18日收盘,总市值达2955亿元。尽管9月19日股价有所回调,但一周内的四连涨仍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根据半年报披露,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持股比例30.46%,对应市值逼近900亿元。
同一时间段,57岁的曹仁贤行程密集。9月12日,他还在国内主持董事会,次日便飞抵埃及,与当地政府磋商新能源合作项目,核心议题是储能业务。
在雪球、东方财富网等投资平台上,阳光电源的股价波动引发激烈讨论。多数投资者认为,储能业务是近期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一位股民评价道:‘储能业务上半年收入超过光伏逆变器,阳光电源终于摆脱了光伏的束缚,开始大赚特赚。’
行业共识中,储能已成为新能源赛道的核心增长点。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1.5太瓦,较当前增长6倍。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净利润达77亿元,成为新能源板块‘盈利王’,与光伏行业整体亏损形成鲜明对比。众多光伏巨头将储能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价格战并未阻挡阳光电源的崛起。
长期以来,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一哥’著称,储能业务曾是边缘领域。然而,2025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收入首次反超光伏逆变器。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出货量超越特斯拉,位居全球第一。
从大学教师到新能源领军者,曹仁贤的创业之路充满‘加减法’智慧。初期,他剥离传统UPS应急电源业务,聚焦光伏逆变器;近两年,又将这一策略应用于储能、风能、氢能等新赛道。这种‘先减后加’的打法,让阳光电源在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领域双双夺冠。内部人士评价:‘他很擅长感知客户需求。’业内人士则称其‘眼光毒辣’。
曹仁贤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我们成功的逻辑很简单,就是高强度投入研发,用执着的人负责业务,狠抓创新和营销。’尽管他未详细解释具体方法论,但其野心已显而易见。2025年下半年,阳光电源动作频频:5月成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事业部,瞄准千亿级市场;一个月前宣布赴港IPO,募资规模或超百亿元。
曹仁贤的新能源征程始于1997年。当时,这位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生留校任教,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被内部称为‘曹老师’。同年,他带着8万元启动资金,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创立了阳光电源。
来源:视觉中国
创业初期,新能源市场尚处萌芽阶段。据媒体报道,曹仁贤团队‘吃了上顿没下顿’,早期业务涵盖传统能源产品如UPS应急电源。为了生存,他四处出击,未局限于单一领域。这种策略为公司积累了初始资金。
转机出现在2002年。我国西北部‘光明工程’进入关键阶段,阳光电源抓住机遇,加大新能源业务投入。2003年,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并在上海成功并网发电,成为国内新能源行业最早打破外国技术垄断的企业之一。
2004年,曹仁贤做出冒险决策:砍掉当时现金流重要的传统电源业务,全力投入光伏逆变器。据多方报道,阳光电源的应急电源业务已位居行业前三,年收入超千万元,内部争议巨大。尤其是当时逆变器行业技术壁垒不高,华为、特变电工等强敌环伺,这一选择的代价充满不确定性。
从结果看,曹仁贤力排众议。他曾回忆:‘这个选择很关键,如果迷恋小市场,就没有今天的阳光电源。’他进一步解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战术,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战略。基于市场判断,公司资源有限,必须砍掉传统业务,尽管会减少几千万元收入,但这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代价。’
曹仁贤的‘赌局’成功了。到2009年,阳光电源拿下国内新能源逆变器市场60%以上份额,位居全国第一。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从2008年的1亿元增至2010年的6亿元。2011年,阳光电源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
储能业务并非阳光电源的临时布局。早在2006年,公司便已入局,主要从事储能变流器研发。2014年,阳光电源携手韩国三星布局储能系统集成,主要模式为采购三星电芯后配置成系统销售。当时,储能业务远不及今日火爆,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刚起步,锂电池价格高昂。行业人士多以‘看热闹’心态看待这一布局。
初期,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进展缓慢。与三星的合资公司直到合作两年后才正式运行。到2020年,其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仅0.8GWh,而光伏逆变器业务仍是主力,全球市占率约27%。
2021年,市场环境剧变。宁夏、辽宁、安徽等多地要求新能源发电项目‘强制配套’储能系统,欧洲电价飙升推动‘家用光伏+储能’市场快速放量。尽管如此,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仍不突出。其成本结构中,电芯占比超50%,而公司未布局该领域。
但市场红利足够丰厚。2021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实现营收31.4亿元,同比增长169%,占整体营收比例从6.1%提升至13%。同期,曹仁贤加速扩张,从新品研发到市场布局全面出击,例如在海外首发液冷储能新品,拿下乌兰察布、以色列、东南亚等多地项目。尽管价格战激烈,阳光电源仍凭借‘三电融合’技术——打通电化学、电力电子、电网支撑三大领域——占据优势。这种系统型产品虽不生产电芯,但能直接解决客户需求。
2023年至2025年,阳光电源在欧洲市场与特斯拉展开‘追逐战’。2023年,特斯拉占据欧洲大型储能市场28%份额,阳光电源仅为10%。曹仁贤迅速调整策略,针对欧洲用户对电网兼容性的需求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成为市场‘开瓶器’。2024年,阳光电源先后斩获欧洲和东南亚最大储能系统订单。2025年上半年,其储能系统出货量超越特斯拉,位居全球第一。
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内卷’。安全隐患、价格战、无序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直言:‘产业转型关键期,既要肯定成就,也要清醒认识挑战,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曹仁贤则一边呼吁行业坚守安全底线,回归技术创新主航道,一边开始‘未雨绸缪’。2025年,阳光电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明确回应正在探索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并设立专门子公司负责,重点瞄准海外市场。据媒体报道,该业务由副董事长顾亦磊亲自带队。
随着AI技术发展,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正加速向AIDC升级。新能源行业的机会是为千亿级参数大模型定制‘算力发电厂’。尽管阳光电源坦言暂无相关客户,但内部人士表示‘正在抓紧研发,争取明年推出产品’。
海外市场已成为阳光电源的核心支柱。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收入达253.79亿元,同比增长88.32%,占总营收比例58.3%。仅以欧洲为例,到2030年,其储能总装机容量将从当前约50GWh提升至500GWh~780GWh,实现10倍增长。
过去一年,阳光电源频繁签下海外大单。2024年7月,公司拿下沙特7.8GWh储能项目,刷新全球纪录;11月,又在英国签下4.4GWh项目,创下欧洲纪录。自2024年末披露计划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后,2025年8月,阳光电源宣布拟赴港IPO。
从发展进程看,阳光电源的资本运作与战略‘加减法’深度绑定。2016年和2021年,公司先后两次再融资,分别募资26亿元、36亿元。曹仁贤曾表示:‘这两次融资非常及时,是行业和公司腾飞的关键节点。如果当时不增加资本金,阳光电源可能掉链子。’
曹仁贤一向强调‘踩准时机’。他曾说:‘搞得太早可能死在黎明前夜,搞得太迟可能没机会入场。到底在哪个点做新业务、做加法,考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这一次,他大概率是在为进攻准备子弹,而非‘过冬’。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他的野心早已非四五年前可比。
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