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近期,上海、天津、辽宁、河南等多地密集出台政策,从金融扶持、资源保障到市场准入优化,全方位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指出,多地政策组合拳将显著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生态,通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等领域的支柱作用。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在地方政策工具箱中,金融支持成为关键抓手。各地通过创新融资工具、拓展质押范围、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例如,辽宁省9月8日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信贷、债券、基金等差异化产品,并探索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新型质押方式。河南省则通过《金融服务“两高四着力”实施方案》,要求金融机构扩大民营经济融资供给,优化信贷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何代欣分析,金融活水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地方层面强化金融支持,不仅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更能为企业技术改造、市场拓展提供长期动力。以河南为例,政策实施后,当地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0.8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赋能成为另一重点。多地提出加强民营企业上市培育,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降低负债率、增强抗风险能力。何代欣认为,上市融资能帮助企业吸引高端人才、优化治理结构,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股新增民营上市公司占新增总数的65%,融资规模超千亿元。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同年11月,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出台金融支持举措;2025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这一系列政策构建起“顶层设计+地方落地”的立体化支持网络。
尽管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但落地执行仍是关键。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建议,需建立政策追踪反馈机制,强化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同时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对接政策、聚焦主业创新。他强调,推动政策落地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协同,通过疏堵点、提信心、破壁垒,为民营经济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