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AI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从算力芯片、光模块到下游应用场景,相关产业链持续成为资本市场焦点。近期,苹果发布iPhone 17系列新机进一步催化市场情绪,作为同时受益AI算力需求与消费电子代工的龙头企业,工业富联股价持续刷新历史高点,年内累计涨幅已超230%,总市值突破1.4万亿元。
作为全球电子制造服务领域的标杆企业,工业富联当前动态市盈率达57倍,显著高于英伟达等国际科技巨头。这一估值水平引发市场对其合理性的激烈讨论:在总营收基数已达千亿规模的前提下,企业能否持续维持高速增长?
从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看,公司实现总营收3607.60亿元,同比增长35.58%;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增长38.61%;扣非净利润116.68亿元,同比增幅达36.73%。尽管业绩表现亮眼,但需注意的是,本轮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并非传统代工业务景气度的提升,而是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具体到业务板块,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的营收构成呈现显著分化:
与2024年云计算收入占比40.79%的数据对比可见,该板块已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第二季度财报进一步显示,整体服务器营收增长超50%,其中云服务商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150%,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60%,印证了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劲需求。
尽管当前毛利率仅为6.6%(远低于立讯精密的11.6%),但工业富联在AI服务器领域已构建起显著优势:
这种技术整合能力与生态布局,使其成为全球AI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环节。近期OpenAI与立讯精密达成AI设备合作协议的消息,更凸显出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价值,也为工业富联未来与国际巨头的协同发展打开想象空间。
从短期视角看,当前估值水平确实存在透支未来成长空间的风险。但若将观察周期拉长至3-5年,其全链条服务能力与AI基础设施领域的先发优势,或将支撑业绩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全球云服务商资本开支的持续性、技术迭代带来的毛利率变化,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
侃见财经分析认为,尽管工业富联年内涨幅已反映部分市场预期,但其在AI算力时代的战略地位仍值得长期跟踪。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评估估值水平与成长空间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