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24行情”启动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显著的阶段性分化。第一阶段(202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以指数普涨为特征,市场呈现齐涨齐跌格局;第二阶段(2025年4月至今)则演变为结构性牛市,AI概念与科技股成为核心驱动力,而传统白马股、蓝筹股表现相对滞后。
经过近半年快速上涨,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突破25%,显著超过银行与房地产行业市值总和。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工业富联、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市值相继突破万亿元关口,推动A股与港股科技股估值体系重构。
科技板块的估值争议集中于“泡沫盛宴”与“价值回归”之辩。对比美股市场,前十大市值公司中科技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四家巨头市值合计超百万亿元人民币,且已有超10家企业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相较之下,A股与港股尚未诞生万亿美元级科技企业,从市值规模看存在低估空间。
然而,美股科技股高估值背后存在业绩支撑。当前美股科技股平均估值接近40倍,英伟达、博通、特斯拉等龙头估值超百倍,但今年以来发布的季报业绩持续超预期,乐观展望成为维持高估值的关键因素。
港股科技股估值优势更为明显。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平均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在AI技术革命驱动下,中国科技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为股价上涨奠定基础。相比之下,A股科技股估值溢价较高,寒武纪、中芯国际、工业富联等企业股价年内涨幅达数倍至十倍,估值水平同步大幅提升。
A股科技巨头能否维持高估值,核心取决于未来业绩增速的持续性。若下一季度财报仍能保持双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市场对当前估值的分歧将显著缓解。在AI竞争时代,科技含量与AI业务占比成为估值定价的核心指标。
科技股行情本质是投资逻辑重构与估值体系重塑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价值股时代终结。白马股、蓝筹股的估值仍取决于业绩增长与股东回报能力,一旦科技风口降温,资金可能回流至具备稳定预期的传统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场存在一批被低估的科技型传统企业,其技术实力不逊于纯科技公司,但短期资金更倾向于追逐风口概念。这种现象与2000年前后科网股炒作如出一辙——当年行情仅维持两年便因缺乏业绩支撑而退潮。
中短期股价波动受流动性与市场情绪主导,但中长期价值仍由基本面决定。若行业板块缺乏持续业绩支撑,当流动性收紧时,估值泡沫终将破灭。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科技狂潮中保持理性,关注企业真实盈利能力与技术创新实力,方能穿越周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