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约车从‘解决打车难’的创新工具,逐渐演变为日常出行的‘基础设施’,用户对服务的期待早已超越‘能打到车’的基础需求。2024年7月,滴滴出行通过公众评议会征集用户功能需求,‘女乘客可选女司机’‘拉黑异味车’‘宠物快车’三大功能高票当选,折射出用户对个性化、精细化服务的强烈渴望。
这场投票背后,是网约车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体验竞争’的深层变革。滴滴将品牌主张从‘认真对待每一程’升级为‘去往每一种生活’,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通过细分场景服务,让出行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转移,而是成为连接生活方式的桥梁。
用户需求的进化,倒逼网约车平台突破‘标准化服务’的框架。滴滴推出的海外出行、宠物出行、助老打车、城际出行等功能,本质上是将服务颗粒度细化到‘人’与‘场景’的交叉点。例如,宠物出行功能的上线,源于养宠人群‘打车难’的普遍痛点——司机拒载、空间不足、卫生担忧等问题,让许多用户不得不‘偷偷带宠上车’。
滴滴的解决方案并非简单允许宠物乘车,而是构建了一套覆盖安全、沟通、激励的完整体系:通过司机培训降低风险,建立司乘互评机制鼓励正向行为,设置争议调解通道化解矛盾。这种‘柔性服务’思路,既保障了用户体验,也维护了司机权益,让个性化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转。
海外出行功能是另一个典型案例。针对中国游客在异国的语言障碍与陌生感,滴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无缝衔接’:用户无需下载新APP,系统自动定位所在国家,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并实时换算汇率,更提供中文即时沟通功能。目前,该服务已覆盖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2国超1000个城市,让‘出国打车’从‘复杂操作’变为‘一键解决’。
助老打车功能则聚焦老年群体的‘就医出行’需求。通过精简页面、放大字体、一键呼叫等设计,解决手机操作障碍;60岁以上实名用户可享受优先派单,截至2025年9月已提供超20万次紧急服务。这些细节不仅提升了实用性,更让老年用户感受到‘被重视’的温度。
个性化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出行难’,更在于构建情感连接。当老年用户因优先派单及时就医,当养宠人士不再为打车焦虑,当海外游客轻松沟通目的地,这些场景中传递的‘被理解’与‘被照顾’,正在重塑用户对平台的认知。数据显示,助老打车功能上线后,老年用户粘性显著提升,家属对平台的好感度也大幅增强。
这种情感认同,为平台带来了超越‘工具属性’的价值。对用户而言,打车不仅是交通方式,更成为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来源;对平台而言,差异化服务构建了竞争壁垒,推动了从‘流量竞争’到‘服务能力竞争’的转型。
滴滴的探索,为网约车行业提供了服务升级的新路径。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滴滴营收达564亿元,中国出行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12.4%,市场龙头地位稳固。在此背景下,其品牌主张从‘对用户有用’升级为‘对用户生活有意义’,反映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战略转向。
无论是宠物出行、助老打车,还是与酒店、餐饮行业的会员权益联动,滴滴正通过细分场景服务,将自身定位从‘出行工具’升级为‘生活伙伴’。这种转变不仅满足了用户‘被看见’的需求,也推动了行业从‘流量竞争’向‘服务能力竞争’的进化。
未来,随着用户需求持续细分,网约车平台的服务能力将不断进化。但无论场景如何变化,‘提供更好体验’的初心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正如滴滴所展现的,当平台真正理解用户的隐性痛点,用有温度的服务回应期待,出行便能从‘任务’变为‘享受’,让每一次出门都更加随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2049.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