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城市发展的最大风口已然显现——人工智能。近日,国务院发布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与科技、产业、消费等六大重点领域实现广泛深度融合。在这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部雄城长沙已率先吹响“人工智能+”集结号。
9月14日至16日,2025年互联网岳麓大会在长沙举行,以“AI领航 畅想湘江”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前沿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已连续三年在岳麓大会开幕式上就科技创新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他首次提出“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2024年,他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发出诚挚邀约,希望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来湖南创新创业;而今年,他更是抛出了两个深刻的问题:“湖南是否已准备好迎接人工智能的浪潮?湖南又能为这场变革做些什么?”
长沙,这座中部重镇,为何能率先吹响“人工智能+”的集结号?其背后,是深厚的科研底蕴与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今年初,DeepSeek的爆火更是引发了全球对AI赛道的激烈竞逐。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长沙曾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发祥地之一。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成立;1982年,中国第一本人工智能科技刊物《人工智能学报》在长沙创刊,开启了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篇章。
长沙布局人工智能的底气,不仅源于历史渊源,更在于其对人工智能产业底层逻辑的深刻把握。算法、算力和数据是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要素,其中算力更是人工智能迭代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今年2月,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国内抢先完成了对DeepSeek大模型的调试部署,凭借其高效计算能力,将企业模型训练和推理效率提升了数倍。
长沙能率先饮得AI时代的“头啖汤”,得益于其在人力资源和产业基本功上的全方位挖掘。2022年10月9日,“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正式运行启动,其双精度浮点峰值计算性能达200P Flops,相当于100万台计算机同时计算。
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硅立方”(图源:潇湘晨报)
长沙在智算时代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速度上,更在于其打通了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合一”的体系,在全链条上均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同时,长沙还是全国七大数据标注试点基地之一,湖南数据交易所是全国第5、中部第一家持牌数据交易所;此外,长沙以麒麟操作系统为牵引,在全国率先打造了长城“pk”、华为“鲲鹏”两大生态共享互认的协同适配体系。
先进计算和信息安全是长沙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长沙将两者结合,培育出了具有长沙特色的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2024年,该集群的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为长沙赶上AI风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这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重视。《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加强基础支撑”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到2026年全省智能算力达到3600PFlops。这一宏大蓝图旨在让算力如水和空气一样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让AI赋能千行百业。
从AI聊天机器人与人类的深度对话,到AI生成的各种图片、视频,如今人工智能正以终端、智能体等多样形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正在大踏步地进入应用阶段,这赋予了AI产业竞争以新的意义:不仅仅是“拼硬件”,更在于场景的落地。
梳理发现,长沙几乎是近年来获得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国家牌照”最多的城市。2018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获批;2021年,长沙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2年,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地长沙;同年,湘江新区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示范区。这并非国家特别青睐长沙,而是城市的产业底色使然。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长沙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北斗规模应用等新兴产业比较优势明显。伴随着湖南省实施的“智赋万企”行动,这些多样化的业态为AI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落地场景。
比如今年火热的“AI+机器人”赛道,由湖南湘江新区企业研发的人形机器X1人,可以精准模拟人类的‘肩-肘-腕’运动链,在部署感知、决策与执行算法后,不仅可以在接待引导、餐饮服务和信息咨询等领域提供辅助,也可用于轻型生产线协助、安全巡检等工业场景。
比邻星科技研发的各类机器人(图源:中国新闻网)
此外,长沙还是“未来车城”,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走在全国第一梯队。在长沙的社区里,智能无人车为生鲜加上“冷链锁”;工业园区,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安防车24小时巡逻;道路上,智能环卫车沿路清扫……而作为“网红城市”,从天心阁等历史文化景点,到湘江两岸等打卡点,再到年轻人聚集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长沙的文化传播、文旅消费和内容生产。
务实的长沙人在对AI应用化的探索中,展现出一种非常鲜明的“产品思维”:要把无形的大模型转化为有形的智能产品。湖南在《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中,更是着重为长沙智能产品布局了“人、车、终端”三个赛道:人:具身智能、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数字人;车:智能网联汽车;终端:拓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穿戴设备。这让长沙成为人工智能走出“研发-应用-商业落地”闭环的关键试验场,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长沙人,向来敢为天下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座极具年轻气质的城市。七普人口数据显示,长沙三成以上人口为14至35岁青年。同时,长沙还连续多年上榜“00后最爱去的城市”“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在社交媒体上深受年轻人喜爱。而人工智能,同样也是属于年轻人的行业。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日前推出的《2025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AI技术人才“年轻高潜”的趋势越发明显,30岁以下的高学历人才正在成为AI研发的核心力量。
AI人才年轻化的趋势,让湖南两年前对全球研发中心布局的谜底已然揭晓。AI+年轻人,如今正在成为长沙创业的一张名片。
长沙新青年人才驿站(图源:湖南日报)
今年5月,国内首个基于国产算力预训练的视觉基座大模型——“橘洲”V1端侧版在长沙正式发布。该产品可在“断网”状态下实现图像生成,打破对云端依赖,标志着我国视觉大模型向“端侧自主”跨出关键一步。而“橘洲”研发团队的核心人物,是一名来自江苏的95后——顾善植。2021年10月,顾善植回到他母校国防科技大学的所在地长沙,与另外11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众筹”300万元租下了长沙万达商业街476平方米的场地,正式迈出创业第一步。
如今,顾善植团队业务拓展至文旅、医疗等12个行业,累计完成近200个项目。2024年订单总额突破千万元。在许多顾善植这样的创业者讲述里,吸引他们的除了长沙的科教和产业资源,更有一份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温度。作为“年轻人的城市”,长沙对于青年创业体验的呵护,堪称“保姆式”的。
比如今年的5月28日,长沙推出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从场地、融资、奖励、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举措,诚意满满:长沙新青年人才驿站提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最长14天的免费住宿;20个示范性青年人才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工位3年免租、水电物业全免”优惠;设立“路演客厅”,青年人才创业项目最高可获得100万元股权投资资金,青年人才自主创业、合伙创业、开办小微企业的,可申请最高500万元的全额贴息创业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数据显示,自宣布全球研发中心建设以来,长沙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796家,平均每月新增75家;自去年推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措以来,湖南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新增13933个,增长44.9%。政策的“热辣滚烫”让人才在长沙闯出一片天地,也为AI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作为一座具有AI基因和年轻气质的城市,长沙布局“人工智能+”赛道的雄心,正牵引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