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数据解读:经济复苏信号显现

时间:2025-10-16 12:16:59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7.03万亿元,同比增长6.4%,显示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表现强劲,累计达到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与此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为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为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表明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



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图为行人从中国人民银行前经过。(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社融增量强劲,政府债券成主要支撑

“数据清晰地展现了当前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积极支持经济复苏的态势。M2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保持较高增速,且前三季度社融增量显著超过去年同期,表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保持充裕,旨在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少151亿元;而政府债券净融资则达到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付一夫认为,从结构上来看,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对扩内需、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上半年,我国还发行了5000亿元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此外,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也快速发行。截至9月底,用于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已发行1.98万亿元。

信贷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在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仍是新增贷款的大头。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占比超六成,显示出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对于信贷资金的投向,数据显示,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这表明金融资源正更多地向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倾斜,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在居民贷款方面,前9个月,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9月单月方面,住户贷款增加389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从9月起,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补贴,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调整住房限购政策,也推动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值得注意的是,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7.2%,M1与M2“剪刀差”较去年9月的高点大幅收窄。付一夫认为,M1增速回升且与M2“剪刀差”收窄,反映出企业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

“数据充分反映出政策层通过适度宽松的信贷环境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仍面临内外需求挑战的背景下,通过加大金融支持,有助于刺激投资与消费,推动内需恢复,形成‘金融热’护航‘经济暖’的格局。后续,随着政策效果持续传导,金融‘活水’将有望更高效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付一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