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大疆与拓竹科技之间商业竞争的爆料引发行业震动。拓竹科技创始人、CEO陶冶在朋友圈发布千字长文,直指前东家大疆投资3D打印公司并设置针对性条款,暗示拓竹科技可能面临来自大疆的竞争压力。这一事件将消费级3D打印领域的竞争态势推向公众视野。
据陶冶11月15日晚在朋友圈披露,大疆近期投资的某3D打印公司协议中包含与拓竹科技相关的特殊条款,引发业内对大疆可能实施“围剿”策略的猜测。拓竹内部人士向媒体证实了该朋友圈内容的真实性,并透露公司自五年前注册起就被列入大疆的竞业限制清单。
<针对人才流失问题,陶冶犀利指出,将人才流动归因于外部企业待遇优厚,可能是逃避问题或自我麻痹的表现。他特别提到,大疆早期对拓竹采取相对宽容态度,或因员工流向拓竹总比加入竞争对手影石更易接受。
大疆方面回应称,投资3D打印公司是基于对消费级技术发展潜力和行业增长前景的判断,符合公司一贯的创新科技布局理念。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同比激增22%,首次突破100万台,其中中国供应商占据超九成市场份额,拓竹科技与创想三维等企业成为主要贡献者。
值得关注的是,美团、高瓴创投等资本方也在加速布局3D打印领域。市场分析认为,若大疆投资的智能派(传闻投资金额达数亿元)能结合大疆的技术优势,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智能派作为全球消费级光固化3D打印龙头,2024年销售额达16亿元,出货量55万台,拥有193项专利和超千名员工。
人才竞争引发商业摩擦:大疆与拓竹的深层纠葛
新浪科技11月17日报道,陶冶在朋友圈长文中详细剖析了大疆入局3D打印的动机。他引用大疆创始人十年前的观点指出,竞争对手获取资金后将加剧人才争夺,这才是真正威胁。但现实情况是,大疆人才因多种原因流向其他领域,而非单纯被竞争对手吸引。
陶冶分析认为,大疆态度转变源于两方面压力:一是入口端人才竞争加剧,优秀候选人在同等待遇下更倾向选择拓竹;二是资本市场对“大疆系”创业项目给予高溢价,导致骨干员工创业潮涌现。他建议前东家区分“忠诚”与“服从”的概念,并表示许多离职员工愿与大疆坦诚交流,但前提是避免遭遇挤压打击。
天眼查数据显示,大疆创新最近一次公开投资发生在2022年11月,当时与蓝驰创投等机构共同参与了罗永浩创办的细红线科技天使轮融资。另据36氪旗下硬氪11月13日消息,大疆前员工已主导徕芬进入洗地机行业,显示大疆人才外流现象持续。

陶冶在长文结尾强调,拓竹科技已为行业竞争做好充分准备,毕竟3D打印行业最终要靠产品实力说话。界面新闻同日报道证实了大疆投资3D打印公司的消息,并重申其基于技术发展潜力的投资逻辑。
五个大疆前员工打造的3D打印帝国
拓竹科技与大疆的渊源可追溯至核心创业团队。创始人陶冶拥有中科大天文系本科和德国雅各布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背景,曾在大疆任职8年,主导过Mavic Pro等明星产品开发。2020年,他与四位大疆前同事共同创立拓竹科技。
联合创始团队阵容强大:CTO高修峰曾任大疆系统工程部负责人,COO刘怀宇负责过DJI眼镜和FPV产品,控制算法负责人陈子寒被誉为“控制天才”,吴伟则为原大疆高级工程师。这种技术基因使拓竹科技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
2022年推出的首款产品即以不到万元的价格实现接近工业级的多色高速打印功能。到2024年,拓竹科技年出货量达120万台,全球市占率29%,营收55-60亿元,净利润近20亿元,净利率超30%。公司估值也随之飙升,2023年B轮融资后达20亿美元。
消费级3D打印迎来爆发临界点
行业分析显示,消费级3D打印正经历从极客玩具向实用工具的转型。教育、定制潮玩、小型零件制造等场景的拓展,为市场带来巨大增长空间。CONTEXT报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入门级设备出货量同比激增22%,中国2024年3D打印机出口额达6.1亿美元,同比增长77.2%。
AI技术的融合成为重要推动力。国盛证券研究显示,生成式AI使3D建模门槛大幅降低,用户通过文字或图片即可自动生成优化模型。在AI和性能提升的双引擎驱动下,消费级3D打印进入快速发展期。有品牌方人士指出,当前产品价格已接近市场拐点,规模化需求即将爆发。
尽管消费级3D打印在整体设备中的占比仍较小,但巨头布局已显端倪:大疆牵手智能派,美团系和高瓴创投加持深圳快造等创业公司。随着更多资本和技术的涌入,这个新兴赛道有望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来源:经理人网综合
编辑:南岂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