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10年前刚刚打破进口垄断的“国产之光”,这么快就被玩崩了!
近日,上市公司天宜新材收到决定书,公司因无力偿债被法院判决破产重整,这个天宜新材,就是10年前打破了欧洲技术垄断的“国产之光”。
2008年,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京津城际通车,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高铁时代,不过,准确地说,京津高铁是外国人帮我们造的,大多数技术都来自于德国、日本、法国、瑞典等。
原本进口没什么不好,但外国人吃相太难看了,零部件、维护价格都出奇地高,我们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在全国普及高铁,那无异于举全国之力帮外资数钱。
于是,在脖子被别人掐着的情况下,我们开启了高铁的自主国产化替代计划,天宜新材就是高铁七大关键零部件之一刹车片的研究企业。
天宜新材2009年开始启动研发,2013年成功打破了欧洲技术垄断,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高铁刹车片国产化的企业。

不要小瞧了刹车片,一辆高铁大约有200块刹车片,当年德国卖给我们是8000块钱一片,一辆高铁就需要花费160万。
而刹车片是消耗品,每年要更换4次,这意味着一辆高铁每年刹车片的材料费用就需要640万。
按照2024年的数据,我国有3800列动车,那么每年光刹车片就要240亿。
而国产化后,材料成本大大降低,根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我国高铁刹车片的市场规模约85亿,相比进口节约了2/3。
实际上,材料成本还只是一方面,德国不仅卖得贵,还各种无理限制备件供应数量,打个比方,我们要求每列动车维持200块刹车片的常用配件,但对方只给我们100块,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高铁运维效率。
国产化后,我们不用看谁脸色了,想备多少,就备多少,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时间就是金钱,提升效率就是降低成本,高铁刹车片的国产化是中国高铁实现100%自主化的重要一环。
正是基于如此大的经济贡献,天宜新材一度被媒体称为“国产之光”。

然而,进口垄断的打破也就意味着内部竞争的开启,天宜新材是高铁刹车片国产化的第一家,但并非唯一一家。
从2014年开始,不断有本土企业参与高铁刹车片的国产化,到2022年,全国持有CRCC高铁刹车片正式证书的企业就有17家,还有8家拥有试用证书。
众所周知,CRCC是中国高铁的检验认证中心,高铁零部件产品都必须通过CRCC认证才能有机会用到高铁中,也就是说,2022年就已经有20多家企业具备供应国产高铁刹车片的能力了。
中国高铁的增量已经大大放缓了,如此多的刹车片企业竞争,自然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刹车片价格一路大幅下挫,让市场份额最高的天宜新材都没法生存了。
于是,天宜新材从2022年就开始筹划转型,定增融资了23亿,大力投资光伏新能源热场系统部件。
所谓光伏热场系统,就是制造光伏电池板所需的单晶硅的设备,切入新能源的方向是没错的,但光伏业整体产能早就过剩了。
2024年,光伏产业链整体价格断崖式下降,天宜新材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年就亏了16.8亿,把融资全吞噬了。

投资踩了大坑,天宜新材现金流立刻陷入紧张态势,债务利息没法支付,债主们也就闹起来了。
根据最新的公告,天宜新材及其子公司卷入了多起债务诉讼,以至于多数的银行账户被司法冻结。
当下的情况来看,天宜新材已经无法在短期内通过业务的扭转来解决偿债问题,他能走的路,只能是破产重整,于是,就有了前面法院的决定书。
当然,企业是人做的,天宜新材从“国产之光”到现在被彻底玩崩,都是其女创始人吴佩芳一手缔造的。
网络百科里,吴佩芳最显眼的头衔不是上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而是“中国高铁制动闸片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家”,但如今形势比人强,专家也只能认输退场。
吴佩芳是北京朝阳区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材料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
吴佩芳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摩擦材料厂,从普通技术员干到代理厂长,而高铁刹车片的本质就是一种摩擦材料,可以说,吴佩芳一开始就注定了与高铁刹车片的缘分。
当时我国引入了日本的小松推土机,北京摩擦材料厂则负责研发推土机的离合器片、刹车片,吴佩芳正是研究项目组的成员之一,这个项目的经历,为吴佩芳之后组织研发高铁刹车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9年,48岁的吴佩芳正在北京一家民营合金公司当总经理,看到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推动高铁动车组国产化的消息后,吴佩芳立刻与人合伙创立了天宜新材的前身天宜上佳。
高铁刹车片的技术原理并不难,无外乎就是要求刹车片耐热、耐摩擦,能够经得起高铁动车组超大的负荷,所以研发的过程,也就是不停地试验调整材料配比的过程。
但吴佩芳的研发团队比别人有优势,毕竟做了20多年的摩擦材料,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研发出了高铁刹车片就通过了法国的台架测试。
所谓台架测试,就是一种虚拟环境测试,能够验证产品的可行性,过了这一关,就可以做出样品进行实际环境测试了。
2013年,天宜新材的第一款刹车片被安装在哈尔滨到大连的高铁动车组上,哈大高铁是全球首条高寒高速铁路,对于刹车片的要求更高,天宜新材圆满通过考验。
最难的都通过了,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天宜新材迅速成为中国高铁刹车片的核心供应商,最高份额一度超过40%。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吴佩芳做出了转型的决定,方向没问题,但步子太快了,一场针对光伏的“all in”式豪赌让吴佩芳付出了惨重代价。
如果算总账,天宜新材上市6年来没少融资,吴佩芳累计烧掉了33亿,而这些钱,反而把曾经的“国产之光”玩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