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汉堡王中国即将易主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作为国际快餐巨头,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长期落后于竞争对手,此次与CPE源峰达成战略合作,是否意味着品牌将迎来“二次入华”的转折点?
3.5亿美元注资,20年独家开发权落地
2025年11月10日晚,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根据协议,CPE源峰将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用于支持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及运营能力提升。汉堡王中国全资关联企业签署20年主开发协议,获得中国市场独家开发权。交易完成后,CPE源峰将持有约83%股权,母公司RBI保留17%股权。
双方规划明确:到2035年,汉堡王中国门店规模将从目前的1250家拓展至4000家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的同店增长。该交易预计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具体时间取决于监管审批进度。这场合作不仅是简单的股权变更,更被视为“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深度本土化的实验。

闭店潮与信任危机:汉堡王中国为何掉队?
汉堡王的颓势早有端倪。2024年11月,福州、漳州、宁德等地10家门店集中关闭,全国范围内闭店潮引发“撤出中国”的猜测。作为2005年才进入中国的品牌,汉堡王比肯德基晚18年、比麦当劳晚15年,2018年门店数破千时曾宣布三年再开1000家,但截至2024年末仅1474家,远落后于肯德基(超1.2万家)、麦当劳(超7000家),甚至被晚7年成立的塔斯汀(超9000家)和华莱士(超2万家)超越。
管理问题进一步加剧困境。2020年“3·15”晚会曝光南昌多家门店使用过期食材,2024年大批加盟商控诉官方配送临期食品、不合理处罚等问题。同年11月,RBI向当时的主特许经营商TFI发出终止通知,并于2025年2月以1.58亿美元收购全部股权,明确表示将寻找新合作伙伴。
注资与团队重组:RBI的“止血”策略
为吸引新合作伙伴,RBI采取两大举措:2025年二季度注资3000万美元支持运营,并组建全新管理团队。6月,曾任Yum!Brands高管的陈玟瑞出任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供应链官,麦当劳前营销副总裁薛冰担任首席变革官;9月,百胜中国资深高管范军出任首席运营官,拥有16年餐饮零售经验的李佳担任首席信息官。
效果显著:2025年二季度以来,汉堡王中国同店销售额实现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第三季度系统销售额达1.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4亿元),同店销售额增长10.5%;前九个月系统销售额约4.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22亿元)。尽管门店数量从1467家减少至1271家(半年减少196家),但收入却逆势增长,以更少的门店实现了更高的效率。
财报会上,RBI高管Joshua Kobza直言:“可比销售额增长10.5%。”这一数据背后,是RBI为“择主而嫁”铺就的红毯——通过运营提振业绩,提升品牌估值。

CPE源峰:消费赛道的“老玩家”能否玩转快餐?
在竞购汉堡王中国的过程中,CPE源峰击败了红杉中国等对手。这家前身为中信产业基金的机构,管理规模超千亿元,最大股东为中信证券(持股35%)。其消费领域投资累计约100亿元,投资标的包括蜜雪冰城、爱尔眼科、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等。
以丝域养发为例,2014年CPE源峰入股时门店仅1000家,通过直营直管化、进驻购物中心、医美化转型,截至2024年末门店数增至2503家(直营176家,加盟2327家),会员超200万。今年6月,孩子王联合巨子生物等以16.5亿元收购丝域,CPE源峰套现约9.35亿元,投资回报丰厚。
“资本只是入场券,本土化运营能力才是核心。”行业分析师指出,CPE源峰在消费赛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对品牌转型的推动能力,是其胜出的关键。

结语: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汉堡王中国易主,折射出中国餐饮市场的残酷逻辑:品牌、资本、运营与本土化缺一不可。CPE源峰的入局,能否帮助汉堡王突破“小而慢”的困局?在1300家门店的蓝图与本土新秀的包围中,这场突围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保留品牌特色的同时,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新资本已就位,新团队已集结,汉堡王的中国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