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三季度,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投资热潮——持续大规模增持银行股。这一举动,如同资本市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数据清晰地显示,险资现身于23家A股上市银行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其重仓市值一举突破3000亿元大关。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涌入,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低估值资产的价值发现盛宴,为银行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当我们深入洞察这一现象的背后,便会惊觉一场危险的“财务魔术”正在悄然上演。银行股普遍具有低市净率的特性,这一特性正被部分存在问题的险企巧妙地加以利用。
这些险企借助一系列财务手段,将持股巧妙地转变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而在账面上凭空缔造出巨额收益。这种看似神奇的操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其核心逻辑在于:当保险公司对银行的持股达到可以派驻董事的程度时,依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可将其对银行的投资从“公允价值计量”调整为“长期股权投资”。
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却带来了巨大的账面变化。原本被低估的市价,即刻跃升为实际净资产值,而二者的差额部分,则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此一来,保险公司的账面利润便在瞬间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类典型案例在市场中并不少见。以幸福人寿为例,在2024年,该公司通过对南京银行的持股调整,使得长期股权投资项从4.31亿迅猛飙升至55.78亿。这一调整,成功地将公司9.82亿的营业亏损扭转为1.95亿净利润。同样的情形早在2020年便已出现,彼时3.22亿的营业外收入掩盖了2.33亿的营业亏损。
这种财技堪称“扭亏速成法”:险企先低价购入破净银行股,获取董事会席位后,切换记账方式,账面便旋即“盈利”。但所谓的“盈利”,本质上是运用会计手段将未实现的估值差额提前确认,从而形成了无法变现的“纸面财富”。这些财富看似丰厚,实则如空中楼阁,缺乏真实的支撑。
更为危险的是,长期隐患正在不断累积。转为长期股权投资后,银行分红不再计入收益,而是直接冲减投资成本。在银行普遍约30%的分红率之下,这些投资的账面价值会如滚雪球般不断膨胀。
以中国人保对兴业银行的持股为例,这便是一个典型范例。中国人保对兴业银行的投资成本为170亿,而账面价值已突破1000亿,与实际市值625亿形成了377亿的“虚胖”。这种“虚胖”的账面价值,看似辉煌,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膨胀不会停歇,因为每年银行的留存收益都会按持股比例增加投资账面价值,而分红仅能抵消一小部分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风险也会不断加剧。
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中小险企而言,这种操作无异于饮鸩止渴。信泰人寿、弘康人寿等通过类似手法虚增利润,积累的却是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账面资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监管政策收紧,这些险企被迫转回公允价值计量,极有可能引发巨额亏损,届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中小银行与险企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持股3%便能获得董事会席位,为记账方式的转换大开方便之门。这种“默契”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当前,保险业面临的“资产荒”确实使高股息银行股颇具吸引力。然而,健康的投资与财务操纵仅一线之隔。监管机构应当对这种利用会计准则漏洞制造“纸面繁荣”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险资投资银行股的监管力度,防止市场秩序被扰乱。投资者更需明察秋毫,仔细甄别那些利润主要源于“会计魔术”的险企,避免陷入投资陷阱。
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些被刻意放大的账面价值,终有一天会以更为惨烈的方式回归真实。到那时,那些沉迷于“纸面财富”的险企和投资者,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编辑/陈飞 来源/燕梳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