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商业运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真正落地仍需跨越规模扩张、成本控制与责任闭环的“三重门”。当前,全球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试图通过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构建良性循环,推动智能出行进入新阶段。
原创ⓒ新熵 新能源车组
作者丨江蓠 编辑丨樱木、九黎
头部企业竞逐规模化,商业化进入关键期
自动驾驶行业近期动态频发。11月6日,国内自动驾驶“双子星”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日登陆港股,形成“港股+美股”双资本平台布局。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表示,融资将重点投向规模化商业化;文远知行CEO韩旭则提出以港股上市为起点,推动技术全球落地。
全球Robotaxi第一梯队企业萝卜快跑也公布了阶段性成果:其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运营城市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而在大洋彼岸,特斯拉计划于2025年底前取消Robotaxi安全驾驶员,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测其全球活跃车辆将达800万辆。

▲图/X
行业正从技术研发与小范围测试阶段,转向以量产应用和规模化运营为核心的新周期。竞争维度从单一技术比拼,扩展至产业链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一场关于盈利与责任的变革悄然开启。
规模化与成本控制:盈利的关键战役
自动驾驶作为高投入新兴产业,头部企业普遍面临盈利压力。截至2024年,小马智行净亏损32.6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28.9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文远知行经调整净亏损仍达3亿元,小马智行则为3.816亿元。尽管资本市场认可其技术前景,但持续亏损迫使企业加速商业化落地。

▲图/AI生成
小马智行将盈利目标锁定在三至四年后,计划通过扩大车队规模实现自负盈亏。其招股书显示,当前Robotaxi车队达720辆,年底将增至1000辆。副总裁张宁认为,1000辆规模可实现盈亏平衡,1万辆时则能获得可观毛利率。
文远知行CEO韩旭则从技术层面预测,自动驾驶有望在5年内实现盈利,但需兼顾商业与政策因素。萝卜快跑依托百度资源,已覆盖22个城市,武汉运营接近收支平衡临界点,预计2025年全面盈利。特斯拉虽当前覆盖范围有限,但计划2025年在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等地扩大运营,并逐步取消安全员。马斯克提出的万亿美元薪酬方案中,100万辆Robotaxi运营目标成为关键指标。
竞争焦点已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与盈利能力”,企业需在扩大车队与降低成本间找到平衡点。
聚合与开放:产业链协同新趋势
随着行业重心转向商业落地,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愈发活跃。下游聚合平台通过流量入口与用户运营体系,成为连接Robotaxi车队与用户的“超级枢纽”。11月5日,小鹏汽车宣布2026年推出三款L4级Robotaxi车型,并与高德达成全球生态合作,开启“出行平台+前装量产Robotaxi”模式,首站落地广州。

此前,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已接入高德平台,用户可通过App一键叫车。高德内部已将Robotaxi业务定为战略级,聚合模式显著提升服务便捷性与覆盖范围。
上游技术研发方面,英伟达被传孵化Robotaxi项目,聚焦提供通用底层技术架构。其最新发布的Thor芯片实现智驾、座舱、车控多域融合,为技术赋能提供可行性。若英伟达入局,可能降低研发门槛,加速行业规模化落地。

当前,多数企业坚持全栈自研(如Waymo、特斯拉、百度),但高投入导致行业门槛居高不下。未来,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协同或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
责任闭环:从技术可靠到制度保障
规模化运营下,技术可靠性仍是基础,但竞争焦点正转向“责任闭环”构建。企业需证明自动驾驶系统安全高效,同时明确事故责任归属、快速响应并建立用户信任。
近期,武汉首例出租车“碰瓷”无人驾驶汽车案件中,萝卜快跑的算法日志与云端数据成为指认出租车“异常加速”的关键证据。这表明,智能网联汽车事故中,运行数据可能成为最可靠的“证人”,倒逼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与责任划分标准。

保险制度也在积极跟进。传统车险围绕人为驾驶制定,与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硬件安全性能不匹配。小马智行在上海与平安产险合作,为Robotaxi投保专属保险,涵盖交强险、承运人责任险(100万-200万元)及商业三者险(500万元),确保事故中乘客无需担责。特斯拉则发布“Robotaxi高级保险理赔专员”职位,统筹企业保险与事故管理,为全面承担责任做准备。

从商业化落地到产业链成熟,从安全性保障到法律保险制度跟进,Robotaxi正构建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距离全面普及,企业仍需跨越规模、成本与责任三重门。当技术突破、商业模式与制度保障形成良性循环,智能出行新时代将加速到来。
资料来源:
人民网,《上海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 出事故乘客最高获赔200万》
虎嗅,《小马智行彭军:以总付费订单为目标,预计三至四年后实现盈利》
电车通,《自动驾驶的“安卓时刻”来了,英伟达也盯上了Robotaxi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