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首个交易日,ST名家汇因连续六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更名为*ST名家,成为10月首家“戴星”公司。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6家上市公司因财务困境、低营收、低市值等问题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涉及行业超过20个,资本市场正经历新一轮“洗牌”。
根据同花顺数据,107家“戴星”公司中,主板公司占比最高(83家),创业板19家,北证和科创板各2家。从退市原因看,财务类指标是主要“导火索”。沪深主板规定,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将被警示,第三年不达标则强制退市;科创板和创业板将营收门槛设为1亿元,北交所则为5000万元。
具体来看,83家主板公司中,55家近一年营收低于3亿元,6家面临重整或破产清算,6家存在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行为,12家净资产为负,4家无法出具审计报告。其中,*ST高鸿因2015年至2023年累计虚增营收198.76亿元、利润7622.59万元,且在2020年非公开发行中引用虚假数据,被认定为欺诈发行,触发强制退市条款。
19家创业板“戴星”公司中,7家营收低于1亿元,3家无法出具审计报告,5家净资产为负。*ST东通因2019年至2022年通过虚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累计虚增营收4.32亿元、利润3.14亿元,成为典型案例。
2022年,*ST东通在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报材料中,引用了上述虚假财务数据,募集资金约22亿元。今年9月,公司因财务报告系统性造假且涉嫌欺诈发行,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饰行业以12家公司位居榜首,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计算机行业各9家,医药生物行业8家。建筑行业退市风险高发,主要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和行业特性影响。
一方面,建筑企业与房地产市场深度绑定,近年来房企销售不畅、资金回笼困难,导致工程款拖欠和项目需求减少,直接影响建筑企业营收和利润。另一方面,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等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等风险,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深入实施,监管层对财务造假、长期亏损等行为的容忍度持续降低,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加速形成。未来,企业需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避免因短期行为陷入退市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