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深圳水贝黄金市场因预定价交易模式引发的投资者爆仓事件持续发酵。多名投资者在短短三四天内亏损上万元,甚至背负债务,这场以“低门槛、高回报”为噱头的黄金投资游戏,正暴露出高杠杆对赌、资金链断裂及法律合规等多重风险。
爆仓危机:高杠杆下的“血本无归”
深圳投资者王华(化名)的遭遇堪称典型。今年国庆期间,她通过水贝某交易平台以40倍杠杆“看空”黄金,初始投入4000元定金试图撬动近10万元交易。然而,10月6日伦敦金价单日暴涨1.8%,突破3950美元/盎司,她的定金率多次跌破补缴红线。尽管两次紧急补仓,最终仍因无力追加保证金被系统强制平仓,账户资金从8000余元骤降至100余元。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投资者胡荣(化名)自8月初以2万元入场,短短两个月内因频繁补仓亏损至负债5万元。他描述交易群内的氛围:“一看空就涨,仿佛有双眼睛盯着账户。”更讽刺的是,群内“托儿”晒出的盈利截图与“老师”的指导形成强烈反差,诱导他不断追加投入,最终血本无归。
隐秘角落:预定价交易的“局中局”
第一财经调查发现,水贝市场存在多个面向散客的预定价交易平台,以“1克起订、20元定金”为卖点,杠杆率普遍达40倍,部分甚至高达80倍。例如,某平台“杰XX”寄卖小程序显示,实时金价837元/克的黄金板料,投资者仅需支付20元定金即可“锁价”,7日后交收货物,逾期需支付迟延履行金。
这些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引流、群内“托儿”晒单营造火热氛围,甚至以交易提成与回扣激励业务员拉客。一名业务员透露,每促成1公斤黄金交易可获300元提成,推荐大客户还能额外获得回扣。然而,表面上的“低成本、高回报”实则是对赌游戏:投资者与平台对赌金价涨跌,而部分平台未进行充分风险对冲,一旦金价单边波动,平台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跑路”。
风险警示:行业协会与律师的双重提醒
随着国际金价年内涨幅超50%,国内终端市场金价同步飙升。深圳水贝黄金价格从8月22日的782元/克涨至10月6日的910元/克,每克上涨128元,加剧了预定价交易的风险。
9月26日,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发布倡议书,直指个别商家假借实物黄金交易之名,违规开展类期货性质的“黄金投资”业务,潜藏高杠杆对赌、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协会提醒投资者,此类交易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甚至构成合同诈骗。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分析称,若平台无实际黄金储备或对冲能力,通过伪造交易记录、虚报库存诱导客户支付定金,收取大量定金后关闭平台或转移资金,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此外,该模式可能被认定为变相期货交易,涉嫌非法经营罪。
散客陷阱:从“引流”到“套牢”的标准化流程
第一财经揭露了平台吸引散客的标准化流程:首先,在社交平台发布分析金价、展示盈利的“专业”内容;随后,引导用户加入交流群,群内“托儿”频繁晒出盈利截图,争先恐后地@“老师”表达感谢;最终,诱导用户注册平台账号进行交易。部分平台甚至要求缴纳“入门费”才能进入核心群组,获取“专业”指导。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类似的线上社群数量庞大,活跃度极高。“黄金热度最高的时候,一个五百人的大群,通常不到一个月就能满员。”而业务员为获取提成,不仅在网络上广泛猎取客户,甚至自设账号扮演“托儿”,用虚假对话和盈利截图营造“人人赚钱”的幻象。
法律边界:类期货交易的刑事与民事风险
金州(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郭磊指出,预定价卖料最初是为对冲黄金价格波动风险,但逐渐演变为套利工具。从形式上看,其具备黄金期货交易特征;从性质上,刑事上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甚至诈骗,民事上可能被认定为合同无效。
他提醒投资者,正规黄金期货交易需通过期货公司购买合约,保证金水平通常在13%-14%以上,而水贝预定价交易的杠杆率远超正规渠道,风险成倍放大。一旦平台“跑路”,投资者将面临无法提货或退款的困境。
结语:高回报背后的“危险赌局”
水贝黄金预定价交易,以“低门槛、高杠杆”为诱饵,将无数风险认知不足的散客卷入对赌漩涡。在金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场游戏不仅可能导致投资者瞬间巨亏,更可能因平台违规操作引发系统性风险。行业协会与律师的双重警示,为这场狂欢敲响了警钟:黄金投资,切勿被“高回报”蒙蔽双眼。
微信编辑 | 苏小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欢迎提供。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