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昀肖
在近期一档热门综艺节目中,知名主持人、演员曹颖自曝曾患焦虑症,今年5月更在节目中透露罹患胃癌,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单。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胃癌年轻化趋势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多位年轻抗癌博主因胃癌离世,其中20岁的山东大学学生张敬雯(抗癌博主“亮晶晶的雯仔”)和25岁的千千(网名“我超爱肉蟹煲(抗ai中)”),分别于今年7月和5月24日凌晨不幸离世,令人痛惜。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年发病人数超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年死亡人数超26万,居恶性肿瘤第3位。全球范围内,我国胃癌患者占比约40%,防治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呈现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死亡率第三位的态势,且患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建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和胃镜筛查普及,早期胃癌检出率有所提高。但他同时强调,早期胃癌常缺乏典型症状,甚至全无症状,易被忽视或误判为一般胃部不适,导致部分病例未能及时确诊。此外,临床上还存在胃癌与其他疾病相互误诊的情况。
为此,张建国主任建议40-45岁以上人群定期接受胃镜检查,以提高早期发现机会,改善防治效果。作为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张建国从事消化疾病内镜微创诊疗二十余年,是张氏剪刀、张氏剥离刀、胆囊自然通道内镜手术等发明人,也是首都医学创新学者。
在治疗手段方面,张建国指出,当前胃癌治疗仍是全球性难题,但近年来已取得一定进展。手术切除技术的改进在减小创伤的同时,提升了患者五年生存率;各类诊断与治疗手段的丰富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内镜技术的进步尤为突出。针对早期胃癌,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胃部结构,使患者既获得根治性治疗,又能维持正常进食功能。然而,该技术主要适用于早期病例。
“对于晚期胃癌,尽管靶向药物等新疗法不断探索,但目前仍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相关药物适应证较窄,整体上仍处于治疗探索阶段。”张建国表示。
航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建国
时代周报:胃癌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哪些不良生活作息可能会导致胃癌?
张建国:胃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可控因素来看,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是关键。消化道肿瘤在很大程度上是“病从口入”,长期摄入重盐、重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生活作息不规律,会逐渐造成胃黏膜损伤。这一过程通常从慢性炎症逐步发展为肿瘤,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此外,胃癌发病存在地域特点,如我国西北等高发地区,饮食习惯是明确的危险因素。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遗传史以及癌前病变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轻患者发病与基因突变等先天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尚缺乏简便可靠的早期筛查手段,因此对大众而言,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仍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与早期干预途径。
时代周报:如何在早期发现胃癌?当前胃癌筛查手段主要有哪些?
张建国:除胃镜这一金标准外,目前也存在其他辅助性的胃癌筛查方法。这类方法虽准确性不及胃镜,但因具备非侵入性的特点而更易被大众接受。
其中,基因检测等技术可作为风险评估参考,对潜在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但其结果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故不能完全依赖。此外,磁控胶囊内镜是另一项重要技术,它类似于吃下一颗药丸,即可在胃内进行高清、近乎无死角的图像拍摄,且过程无痛、无需麻醉,体验舒适。
胶囊内镜的主要局限在于无法进行组织活检,且其普及受限于相对较高的费用,部分地区需自费,以及存在公众认知度不足。尽管如此,对于因恐惧而拒绝普通胃镜的人群而言,它仍是一种可负担且有效的替代检查方案。
时代周报:当前我国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存在怎样的痛点?
张建国:当前我国胃癌防治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痛点。首先,公众对胃癌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恐惧心理,主动进行早期筛查的意识不断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广泛共识。
然而,医疗资源配置与民众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公立医院内镜中心预约拥挤、排队时间长,反映出胃镜检查需求旺盛与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与此同时,私立医院及体检机构在发展程度和公众信任度上仍显不足,导致患者高度集中于公立体系,进一步加剧资源紧张。
此外,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与部分国家相比,国内内镜医生日均操作量显著偏高,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不仅影响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也可能对检查质量带来潜在影响。如何平衡医疗资源、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优化的重要课题。
时代周报:在胃癌治疗中,精准诊疗和个体化治疗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建国:在当前胃癌临床实践中,精准诊疗与个体化治疗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由于胃癌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包括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及疾病进展速度等,治疗方案需避免“一刀切”,而是基于全面评估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策略。
精准化治疗首先依赖于精准评估与诊断,通过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明确肿瘤生物学特征,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个体化治疗方案旨在使患者获得最大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提升,例如避免对部分患者盲目实施全胃切除。
实现这一目标对医生的专业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医师不仅需掌握多项技术,更应具备整合性思维与整体战略眼光,能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病情。然而,目前能够真正开展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医生仍相对有限,多数诊疗尚未脱离常规化模式,制约了整体治疗水平的提升。
时代周报:在胃癌治疗领域,精准诊疗和个体化治疗具有怎样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推广应用如何?
张建国:在胃癌治疗领域,推动精准诊疗与个体化治疗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其核心在于促使临床实践实现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根本性观念转变。
这要求医生摒弃过去依赖单一治疗路径的惯性思维——如习惯于手术便倾向于切除,习惯于化疗便首选药物——转而树立整合性的整体战略思维。胃癌病情复杂,高度依赖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必须综合外科、内科、放疗、病理等多视角进行共同决策,从而为患者制定出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而这对医生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肿瘤学技术进展迅速,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医生必须持续学习,掌握前沿动态,才能避免因认知局限而选择不恰当的治疗,确保患者获益。在医疗基层,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更新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
因此,要真正推广精准与个体化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群体主动更新观念、拓展技术视野,更亟需建立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指挥棒”,从而引导医疗资源与人才精力真正聚焦于提升诊疗质量和患者结局。
时代周报:相比于传统治疗手段,MDT可以在胃癌治疗中有哪些优势?当前,MDT在我国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如何?
张建国: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通过整合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视角,旨在避免单一专业局限,为胃癌患者制定更优化、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MDT模式在我国医疗机构已广泛倡导并形式落地,但实际执行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医院虽开展MDT,却常停留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决策价值。MDT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专家团队与深入的病情讨论,若参与专家水平有限,讨论流于表面,不仅难以提升疗效,甚至可能因集体决策失误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推动高水平、实质性的MDT实践,仍是当前提升胃癌诊疗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