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1972年登陆港交所的恒生银行,即将通过私有化退市。汇丰控股旗下汇丰亚太宣布,将以协议安排方式收购恒生银行剩余股份,交易估值约2903亿港元,成为近年来香港金融业规模最大的私有化案例。
股价异动:恒生银行单日飙升41%
10月9日,港股市场见证剧烈波动。恒生银行(0011.HK)盘中股价一度冲高至168港元,创历史新高,最终收涨25.88%至149.8港元/股。而其控股股东汇丰控股(0005.HK)则逆势下跌5.97%,报104港元/股。这一“冰火两重天”的走势,源于当日早间恒生银行发布的重大公告。
公告显示,汇丰亚太作为要约人,已正式向恒生银行董事会提交私有化建议。若计划通过,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将以每股155港元现金注销(扣除股息调整金额),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溢价30.3%。此外,股东还将获得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该款项不从收购对价中扣除。
千亿港元收购:溢价率远超同业
根据联合公告,此次私有化对价设定为155港元/股,总现金支出预计超过1060亿港元。以今年6月底数据计算,恒生银行的市净率达1.8倍,远高于香港可比同业0.4倍的中位数水平。业内人士分析,香港上市内地银行估值偏低拉低了行业平均水平,导致此次定价显得“昂贵”。
截至私有化公告前,汇丰亚太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持有恒生银行63.35%股份(11.88亿股),此次需收购的剩余股份约6.84亿股。若交易完成,汇丰控股将支付超千亿港元现金,创下香港金融业私有化交易规模新高。
92年老牌银行:从本地龙头到战略整合
恒生银行成立于1933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本地银行之一,1972年6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其控股股东汇丰控股则可追溯至1865年创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目前为英国跨国金融集团,总部设于香港中环及伦敦。
汇丰控股在公告中强调,拓展香港业务是其战略重点。通过私有化恒生银行,可强化两大品牌在零售银行、财富管理及企业金融领域的协同效应,同时保持客户服务的连续性。公告明确指出,私有化后恒生银行的银行账户、客户经理等日常服务将维持不变。
运营独立性三重保障
针对市场关注的品牌独立性问题,汇丰承诺将保留恒生银行三大核心优势:
汇丰控股行政总裁表示:“恒生银行植根香港近百年,我们充分尊重其独特地位。未来将通过双品牌战略,继续服务本地社区并支持长期公益项目。”
财务影响:短期阵痛换长期价值
摩根大通报告指出,尽管私有化初期可能摊薄汇丰每股盈利,但消除恒生少数股权后,预计2027年每股盈利及派息将分别提升1.5%及3.1%。中期业绩显示,恒生银行今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09.75亿港元(同比增3%),但税前净利润同比下跌28.39%至81亿港元,主要受房地产信贷压力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6.69%)及拨备增加(49亿港元)影响。
监管审批:香港金管局介入
对于这一重大交易,香港金融管理局回应称,已与相关银行保持沟通,并将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监管审批。市场普遍认为,母子公司双重上市结构存在的治理冗余,是推动私有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协同效应带来的长期价值或成为汇丰决策的核心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