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本地生活战略再落关键一子。9月20日,淘宝闪购正式启动到店团购业务,首批覆盖上海、深圳、嘉兴三地核心商圈,涵盖茶饮、甜品、正餐、自助餐及地方特色小吃等30余个餐饮品类。这一动作标志着淘宝闪购从"到家"场景向"到店"场景的全面延伸。
三端流量加持 阿里生态协同发力
据内部人士透露,该业务获得阿里集团高度关注,同步在淘宝、支付宝、高德三大APP开设团购专区。这三款应用合计DAU超5亿,构成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流量矩阵。字母榜实测发现,桂满陇、有喜屋、尊宝披萨等知名品牌已入驻平台,提供从3折到6折不等的团购套餐,其中"9.9元到店吃"的爆款产品引发消费者抢购。
业务供给端由饿了么主导运营,首批落地的三个城市均为饿了么重点深耕区域。目前项目团队规模达数百人,主要来自饿了么本地生活事业部。这种组织架构设计,既保证了业务执行力,又实现了阿里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自然生长的业务版图
从5月2日淘宝闪购全面上线,到9月20日推出到店团购,阿里用四个月时间完成了本地生活服务的双场景布局。不同于其他平台的激进扩张,淘宝闪购选择先夯实餐饮外卖和即时零售基础,待用户规模突破3亿、日均订单达8000万后,才顺势切入到店市场。
这种"水到渠成"的扩张策略,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财报数据显示,淘宝闪购用户除了外卖点餐,还存在高频的到店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十一"黄金周前夕推出团购业务,既能满足消费者线下聚餐需求,又能帮助商家抓住节日消费旺季。
双场景协同的商业逻辑
本地生活行业存在明显的场景互补特征。到家业务解决便利性需求,到店业务满足体验性消费。淘宝闪购数据显示,参与团购的商家中,83%同时经营外卖业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闭环。以海底捞为例,其上海人民广场店在去年"十一"期间,午市客流量较平日增长40%,其中35%的顾客通过团购渠道到店。
从商家视角看,到店团购具有三大优势:客单价较外卖提升2-3倍、用户留存率更高、营销补贴效率更优。某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表示:"外卖带来的是流量,团购沉淀的是关系。我们更看重团购带来的长期复购。"
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
淘宝闪购的到店业务与高德扫街榜形成战略互补。前者侧重交易转化,后者专注内容种草。数据显示,高德扫街榜上线首周,上榜商家流量增长187%,其中42%的用户后续通过淘宝闪购购买团购套餐。这种"内容+交易"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重构本地生活服务格局。
在供给侧,饿了么积累的数百万商家资源成为重要基础。7月初数据显示,4124个餐饮品牌在淘宝闪购创下生意峰值,2318个非餐饮品类订单量翻倍。这些商家在享受外卖红利后,对到店团购表现出强烈需求。某烘焙品牌创始人称:"团购让我们在保持外卖收益的同时,额外获得30%的到店收入。"
行业变革的深层逻辑
本地生活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化。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到店业务GMV同比增长41.2%,增速超过外卖。这种趋势背后,是消费者对"即买即用"服务需求的提升。淘宝闪购选择此时入局,既抓住行业增长红利,又完善了自身服务矩阵。
从商业模型看,到店团购具有更高的盈利潜力。餐饮行业数据显示,堂食毛利率达50%-60%,而外卖仅为30%-40%。商家通过团购引导用户到店消费,既能提升利润空间,又能增强品牌粘性。这种商业逻辑,正是淘宝闪购业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
长期竞争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前景广阔,淘宝闪购仍需跨越两道门槛:用户习惯培养和商家运营深化。当前团购消费主要发生在餐后结账和直播带货场景,前者需要建立"先搜套餐再消费"的心智,后者依赖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
阿里集团CFO徐宏指出,服务业数字化程度仅20%,存在十万亿级市场空间。随着淘宝闪购在更多城市落地团购业务,阿里有望构建起覆盖"到家-到店-电商"的全场景消费生态。这种生态优势,或将重新定义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规则。
从闪电战到持久战,淘宝闪购的到店团购之旅才刚刚开始。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由用户需求自然驱动的业务扩张,正在为阿里打开新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