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云栖大会或许将取代双11,成为观察阿里最重要的战略窗口。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邓双琳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受访者
2025年9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抛出震撼性论断:通用人工智能(AGI)并非终点,AI将迈向超越人类智能的超级人工智能(ASI)。这场持续22分钟的演讲,不仅打破了他过往低调的公开亮相风格,更通过精心准备的PPT,向全球展示了阿里在AI领域的野心与布局。
在科技公司普遍聚焦AGI的当下,吴泳铭率先提出ASI概念,明确表示阿里云将转型为全球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他立下两大战略目标:通义千问要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甚至取代传统软件;阿里云则要打造超级AI云,将Token视为未来数字世界的核心资源。
为支撑ASI愿景,阿里宣布将追加AI基础设施投资,到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提升10倍。这一系列激进举措,立即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应——当日阿里港股股价直线拉升9.16%,创2021年10月以来新高,市值突破3.28万亿港元。
来源:受访者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后续发布中,展示了覆盖语言、视觉、多模态等领域的40余项大模型技术突破。数据显示,通义大模型已开源3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服务超100万家企业客户。沙利文报告显示,2025上半年阿里通义在企业级大模型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这种转型在财务数据上得到验证:阿里云收入增速从吴泳铭接任时的2%跃升至26%。阿里云智能集团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透露,制造业、政府、金融机构已将大模型深度嵌入生产流程,工业质检、智能导购等场景实现指数级增长。
这种变化标志着阿里战略重心的彻底转移。近两年,阿里逐步弱化618、双11等传统电商节点,云栖大会正取代其成为观察阿里未来走向的核心窗口。
周靖人强调,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实现大模型与云计算全栈自研的企业。这种技术协同在政企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央企国企的AI场景应用量远超预期,能源企业甚至组织员工脱产学习AI技术。
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透露,集团内部正在打通不同Agent的鉴权系统,未来可能实现全集团AI能力的统一调用。这种技术整合能力,正在为阿里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来源:受访者
这位被内部称为吴妈的技术派领袖,其职业轨迹贯穿阿里发展史:从淘宝技术总监到支付宝CTO,从手机淘宝研发核心到阿里健康董事长,再到创立元璟资本投资理想汽车等明星项目。2023年上任后,他力排众议推动战略聚焦,成功说服马云将AI定为集团核心战略。
知情人士透露,吴泳铭提出的2025年业务增速目标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2025年财报显示阿里云已实现双位数增长。Omdia报告显示,其AI云市场份额超过二至四名总和。
这种决断力源于其独特背景:作为阿里004号员工兼首位程序员,他既懂技术又精通资本运作。马云三次创业均携其同行,这种信任关系成为推动阿里AI转型的关键因素。
吴泳铭将ASI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当前通义千问已进入智能涌现阶段,AI具备泛化能力;2025年行业进入自主行动阶段,AI开始在真实世界执行任务;最终将实现自我迭代,通过连接物理世界数据达成超越人类的智能。
在他描绘的愿景中,ASI将创造超级科学家和全栈工程师,解决医学、能源、气候等领域的未解难题。这种技术信仰,正在重塑阿里的商业基因。
来源:受访者
随着云栖大会释放的强烈信号,资本市场开始重新评估阿里价值。这场由技术驱动的3000亿港元市值跃升,或许只是阿里AI革命的序章。正如吴泳铭所言: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