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武凯
“上汽大众要造最智能的燃油车!”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在近日举办的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
9月29日晚,上汽大众与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卓驭携手,发布了多款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燃油车型。在随后的采访中,陶海龙明确回应了“燃油车难以智能化”的质疑,他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燃油车同样能够提供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前沿功能。
陶海龙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此次发布的上汽大众最新PRO家族燃油车型,包括帕萨特PRO、途观L PRO、途昂PRO,均搭载了卓驭提供的双目惯导辅助驾驶系统。据官方介绍,该系统可实现高速路(含城市快速路)场景的智能驾驶,标志着燃油车在智能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卓驭,原为大疆车载项目组,如今已跻身国内头部自动驾驶供应商行列。
卓驭CEO沈劭劼在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燃油车在电力和液冷支持方面不如新能源车型,但同样能够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并实现高速路上的巡游功能。
陶海龙进一步阐述了上汽大众的“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他表示,上汽大众去年提出这一战略,旨在推动新能源车型和燃油车的共同发展,同时提升不同动力类型车辆的智能化表现。陶海龙认为,燃油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且燃油车用户对智能化同样有着迫切的需求。
燃油车智能化成潮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546.8万辆,渗透率攀升至50.2%。尽管如此,燃油车仍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以机械素质见长的燃油车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国内外传统车企纷纷加大在燃油车智能化领域的投入。
受限于电子电气架构,大多数燃油车的智能化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在不少消费者看来,智能化水平的落后已成为他们放弃燃油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传统车企开始在智能化方面下功夫,力求提升燃油车的智能化表现。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2024年,上汽大众以“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为契机,推出了燃油车的“PRO家族”。相较于原燃油车序列,“PRO家族”在座舱、辅助驾驶的智能化表现上有了显著提升。这一变化直观地带动了上汽大众燃油车的市场表现。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透露,“PRO家族”产品投放市场后,相关产品市占率提升了约20%。在用户调研中,上汽大众也发现,智能化已成为用户选择“PRO家族”产品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
“推进燃油车智能化的车企并不多。”陶海龙表示,“上汽大众正在和卓驭等合作伙伴一起,持续提升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目标是造出最智能的燃油车。”
实际上,尽管燃油车的智能化进程落后于新能源汽车,但近两年来,传统车企已开始更加重视这一领域。2024年10月,吉利推出了星越L、星瑞这两款燃油车型的东方曜版本。以吉利星越L为例,这款车不仅搭载了高通8155旗舰芯片、拥有三联屏设计,还支持NOA高速领航辅助功能。今年,吉利甚至给这两款燃油车装上了Flyme Auto智能车机系统、DeepSeek大模型等旗下新能源汽车才有的智能化系统和零部件,以吸引消费者。
此外,国内的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以及海外的奔驰、宝马等车企,也正陆续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旗下燃油车上,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油车未来空间还有多大?
燃油车依旧拥有广阔的市场,这是传统车企提升其智能化水平的出发点。如果想押注未来,这或许也是车企的明智选择。
目前在国内市场,关于燃油车未来市场份额、发展方向的讨论层出不穷。过往几年,海内外多家主流车企提出的“全面电动化”口号,让市场一度以为内燃机将退出历史舞台。但近期,形势正在发生转变。
今年6月,多家媒体报道称,奥迪撤销了2033年停止生产内燃机的决定,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可能将燃油车生产持续到2035年左右,甚至可能更久。按照早前计划,奥迪将在2026年停售燃油车,并会在2033年停产燃油车。
在此之前,沃尔沃于2024年9月撤回了“2030年全面电动化”承诺,转而设定了“90%-100%销量为电动或插电混动”的弹性目标。英国同年4月将燃油车禁售令推迟至2035年,允许混合动力车型继续销售。德国则取消了电动车补贴。
一时间,燃油车仍将长期存在的观点重新成为焦点。
9月27日在海口举办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多位业内高管也针对燃油车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判断。
中国长安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能源结构中,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车型(含增程式电动车)、燃油车(含油电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占比将为“4:4:2”。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则认为,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0%,燃油车市场虽大幅萎缩,但仍会获得30%的份额。纯电、混动、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将基本形成“3:4:3”的国内市场格局。
多家车企高管也曾对记者表示,未来燃油车依旧会有一定市场份额,可能在3成左右。
业界对燃油车未来占比的判断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燃油车仍将在未来多年内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在中国全年近3000万辆的整体汽车产销量中,2-3成意味着近600万-900万辆的巨大空间。
对于上汽大众而言,陶海龙认为未来多种能源形式结构占比需要根据市场走势而定,上汽大众也会根据市场节奏制定产品布局。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上汽大众都会同步推进、同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