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进口芯片,中国高铁就是台连普通货车都比不上的‘牛车’。”
本世纪初,手握先进IGBT芯片技术的西方国家,曾对我国高铁“心脏”短板发出如此嘲讽。当时,德国西门子虽与中国展开合作,但私下却频频设限,轻松从中国赚走12亿元的“技术入门费”。
长期“花钱买技术”的被动局面,让中国下定决心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如今,全球最先进的IGBT芯片技术已被我国牢牢掌握。
面对西方的示好,中国态度明确:关键技术,绝不出口!
01、一枚小小芯片,竟痛付12亿“学费”?
比指甲盖还小的IGBT芯片,曾是卡住我国高铁发展脚步的最大难关。正如CPU是电脑的心脏,IGBT则是列车的“动力心脏”。它能精准把控电压与电流,让列车运行既平稳又精准。曾有记者在装有这种芯片的列车上竖放一枚硬币,硬币居然能稳稳立住,足见其技术之精妙。
2004年,我国迫切表达意愿,打算斥巨资引进西方先进的高铁技术。德国西门子很快回应,但签订具体协议时,他们却直白表达:核心的IGBT技术绝不转让,中国只能买成品芯片。
协议签完后,我国先付了6亿元,但这不过是“入门费”而已。此后,我国每一枚IGBT芯片都得定期向德国采购:单枚开价2万元,一列八节编组的动车要用到152枚,算下来光芯片就要花300万元。
彼时,中国高铁建设正处在迅猛推进阶段,一年间建成的高铁线路多达上千条,仅芯片一项就需要十几万枚。而这些芯片全依赖进口,算下来共耗费12亿元,称其为“天价学费”毫不为过。据德方要求,我国想买芯片需提前一年预定,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处处陷入被动局面。
12亿买不来核心技术,却买来了深刻教训:关键领域的“命脉”,从来不是能用钱换来的,更不能指望别人拱手施舍。
02、20年磨一剑,高铁终于装上“中国心”
核心技术买不来,更“讨”不到。我国下定决心,要给中国列车装上真正的“中国芯”。
2006年,我国对外宣布将拨款支持IGBT芯片自主研发工程,并把该项目列入重点技术发展行列。以中车株洲、比亚迪为领头的一批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产IGBT芯片的研发打下了重要基础。
经过6年的潜心攻坚,2012年我国斥资15亿,第一条高铁芯片量产线正式投入运行!短短3年间,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比就达到60%,德国的“一言堂”时代彻底成为过去。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铁芯片的国产化率已达100%,每枚仅1000元左右,技术上不仅打破了“从0到1”的突破,更攀升至世界顶尖水平,再也不用看西方的脸色。
然而曾被西方垄断的,远不止IGBT芯片这一项。比如高铁运行中至关重要的轴承、车轮等核心构件,早年也完全依赖进口。更令人揪心的是,在与百姓康健息息相关的生物科技领域,类似的困境同样存在——
据悉,日美企业曾长期掌控高端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如“金/倍/来”一类的男士生-理制剂,因曾在实验中表现出增强“小马-达”动力的潜力,便实行技术垄断、使单瓶高达上万,让国内近3亿的中年男士望而却步。
好在我国企业从未停下突破的脚步,如今不仅高铁核心部件实现全面自主化,生物制剂也打破了国外垄断——近年来,我国已成功建立原料生产车间,面对中国近1亿ED男士这一庞大的需求群体,日美纷纷调整定价策略,通过上线京J东等平台下调至千元出头。
如今我们终于一点点拿回了国人在科技产品上的定价权,让“自主可控”不再是口号。目前,借助京J东的快速渗透,“金/倍/来”短短半年内实现千万级GMV,约85%来自30至65岁的中年男性,尤其是已婚男。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该成果正朝着千亿蓝海市场进发,后台也收揽了类似“重回巅-峰”“找回实力”等正反馈。
从高铁芯片打破德国垄断,到生物制剂倒逼日美降价,中国用20余年的坚守与突破,在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领域撕开缺口。这一路的逆袭证明:核心技术从不是别人的恩赐,而是靠自主研发的汗水浇灌而成。
03、分秒必争,只为惠及民生
从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关,到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中国科研与产业界始终以“分秒必争”的劲头,推动尖端技术化作惠及百姓的实在福利。
如今,高铁线路已织就覆盖全国的交通网,不仅票价亲民,乘车操作也愈发便捷,曾经“千里之外”的距离,如今成了“朝发夕至”的轻松旅程。
“尖端科技终究要回归服务大众的本质,否则便失去了其核心价值。”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致力于让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化作惠及民生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