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跃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0325)
近日,PCMag披露Meta首席技术官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在总部吹风会上宣布:人形机器人战略优先级已提升至与增强现实(AR)同级,未来数年将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通用软件平台,目标成为机器人产业的'安卓系统'。这一战略转向标志着Meta从元宇宙困境中抽身,将资源集中于机器人软件生态建设。
博斯沃思明确表示,Meta不会涉足硬件制造,而是效仿谷歌智能手机战略:通过开放授权操作系统,吸引硬件厂商接入生态,进而掌握行业标准制定权。这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模式,旨在规避实体机器人制造的重资产风险。
早在2025年2月,路透社就曾报道Meta在现实实验室组建专项团队,研发承担家务等体力任务的人形机器人。这一布局背后,是Meta对下一代智能终端生态的深度思考:当前机器人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大脑'(软件系统)而非'躯体'(硬件)。
Meta选择聚焦'世界模型'构建,通过攻克灵巧操作、环境理解等软件难题,避开硬件制造的激烈竞争。这种战略选择具有三重考量:
这一战略转型亦是对元宇宙业务困境的回应。自2021年更名Meta高调押注元宇宙以来,其落地进度远低于预期。人形机器人平台若能成功,不仅可弥补元宇宙战略缺口,更能在未来十年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安卓系统的成功依赖于智能手机硬件的高度标准化,而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本质差异:
商业模式适配性同样存疑。安卓通过应用分发与广告盈利,但机器人软件变现路径尚未清晰:工业场景倾向定制化解决方案,消费级市场用户付费习惯待培育。若延续免费授权模式,Meta难以回收'数十亿美元'研发投入;收费模式则可能削弱硬件厂商吸引力。
在Meta布局的同时,其他科技玩家已展开激烈竞争:
Meta的战略升级既是对AI与具身智能融合趋势的精准判断,也是延续'生态主导权'争夺逻辑的必然选择。数十亿美元投入彰显了扎克伯格复刻安卓神话的决心,而机器人产业的碎片化现状与软件瓶颈,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成功可能。
然而,理论成功与现实落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硬件异构性打破标准化基础,开发者生态需跨越先行者护城河,商业模式模糊性考验长期投入耐心。Meta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更需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这场关于'下一个计算平台'的竞赛才刚刚开始。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路径的双重考验,将贯穿Meta战略执行全过程。无论最终谁能成为'机器人界的谷歌',Meta的入局都将加速行业竞争,为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