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多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四名证券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行为作出严厉处罚。其中,最大罚没金额高达1.59亿元,并实施五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这一系列重磅罚单再次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证券从业人员'换马甲'违规炒股的红线绝不能触碰。
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问题由来已久。作为市场前沿的参与者,他们手握信息优势,本应成为维护市场公平的表率,却有人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公正原则,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证券法》早已明确规定证券从业人员不得直接或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此次天价罚单的落地,不仅划清了从业者的行为边界,更敲响了规范执业的警钟。
尽管法律明令禁止、监管持续加压,但违规炒股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内部管控缺位、自我约束缺失、守法意识淡薄是主要症结。部分从业者抱着'守着内幕消息过穷日子太亏'的侥幸心理,通过借用亲属账户、多层嵌套交易等'马甲'手段规避监管,试图在市场中牟取暴利。要根治这一顽疾,必须找准病灶、精准施策。
严监管才能形成强震慑。监管执法的刚性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近年来,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态度,对违规炒股的打击呈现'追溯更久、追责更严'的特点。未来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对隐蔽违规交易的精准发现能力;另一方面要深挖细查,重点关注违规行为背后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犯罪活动,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有效机制。
明规矩方可促发展。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现象频发,暴露出部分券商内控管理存在漏洞。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证券公司必须压实主体责任,通过完善内部监测、自查自纠和问责机制,对投行、资管、自营等关键岗位实施重点监督,严格限制信息知悉范围,从物理隔离和操作流程上切断违规交易通道,筑牢防范违规炒股的防火墙。
强自律方能利长远。证券从业人员身处信息前沿,其专业优势应服务于提升执业水平,而非成为个人牟利的工具。每位从业者都应清醒认识到: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直接关乎市场公平与投资者利益,违规炒股不仅自毁前程,更会损害行业声誉、动摇市场根基。唯有摒弃侥幸心理,坚守合规底线,才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生态。
一个稳定活跃的资本市场,需要包括证券从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共同维护。只有各方各尽其责、协同发力,才能筑牢市场稳健运行的根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