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栀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近日,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匹克因未提前与员工协商便实施全员阶梯式降薪,最高降幅达50%,引发舆论广泛关注。10月13日,事件进一步升级:多名匹克员工透露,公司向拒绝降薪的员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10月14日前提交“反思检讨”,否则将停发9月份工资。这一强硬措施迅速点燃员工不满情绪,也引发劳动监管部门的介入。
据网传的匹克公司通知显示,公司以“保障持续运营”为由,要求员工服从薪酬调整安排,并强调“如截止到10月14日仍未提交检讨,公司将自2025年9月起停发薪资”。
图片来源:网络
匹克某分公司员工汪先生(化名)向“上游新闻”证实,《关于薪资停发的告知函》确有其事,且“全公司上下统一执行”。他表示,员工对“未协商先降薪”的做法本就强烈不满,而“检讨+停薪”的组合要求更是激化了矛盾。据其透露,匹克员工的薪资水平在行业内本就不占优势,此次最高50%的降薪幅度远超员工承受能力。
丰泽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工作人员指出,未经员工同意的降薪行为已违反《劳动合同法》,若“不写检讨就停薪”属实,则同样构成违法。该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曾联系匹克集团一位张姓领导层,对方称自己也被降薪50%,且无法联系到上级领导,“大领导的电话直接被转入了语音信箱,我也无力解决相关问题”。目前,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已就员工反映的问题立案,并为投诉员工申请了劳动仲裁。
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此前已收到相关反映,并指出“写检讨”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但“以此为由克扣薪资”则违法。由于匹克是丰泽区重点企业,相关维权事宜已交由丰泽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统筹处理,人社局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截至发稿,匹克方面未就此事发布官方声明。
匹克降薪事件始于2025年9月中旬。多名员工爆料,公司突然宣布全员大幅降薪,且未提供书面文件或征得员工同意。根据披露的方案,总部员工按月薪分档降薪:5000-10000元降10%;10000-20000元降20%;20000元以上降30%。直营销售体系员工受冲击最大,薪资直降50%且取消绩效。
图片来源:网络
有员工表示,公司仅在发薪日前四天才口头通知降薪,发薪日直接按调整后的标准发放了8月薪资。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引发员工强烈不满。
据知情人士透露,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在9月17日的内部高管会议上解释了降薪原因。他表示,自2025年5月起酝酿调整,重点针对直营亏损部门和部分高薪岗位,具体方案为:5000-1万元岗位降10%;1万-2万元岗位降20%;2万元以上岗位降30%;亏损部门中,部分车间调整幅度达50%。
针对低收入员工,许景南承诺若工资低于3000元将补足至3000元,并表示绩效奖金制度仍将保留,整体降薪幅度不到10%。他还称相关决议已向工会和公安备案。
许景南透露,此次调薪的关键原因是内销直营板块持续亏损,仅2025年1至7月就累计亏损逾1.3亿元,期间不得不转手三个分公司。
然而,在许景南宣称“1-7月亏损1.3亿”的同期,匹克却高调向泉州市慈善总会捐赠1亿元。许景南举着捐款牌的照片还被“泉州慈善”官号刊登在新闻中。
图片来源:“泉州慈善”公众号
此外,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匹克为11国代表团及多支运动队打造装备,豪言目标是“在巴黎领奖台上亮相100次”。此前,匹克已携手巴西等超20个代表团,累计登上奥运领奖台超过150次,是赞助代表团最多的运动品牌之一。
从近年业绩看,匹克经营状况确实不佳。但降薪与巨捐、大手笔营销同时进行,给人的感觉是,匹克没到活不下去的程度,而是想通过重塑市场形象和存在感来实现翻盘,只是这部分成本,是否被转嫁到了员工头上?
公开资料显示,匹克创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主要从事运动鞋、服装及配件的设计、开发、制造、分销及推广,曾获得“中国商标运用金奖”“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1997年,匹克估值近2亿元,被称为“晋江鞋王”。2009年,匹克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高达52亿港元。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匹克业绩不断下滑。2015年,其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1.09亿元、3.92亿元,较巅峰期已下降大半。
2016年5月,匹克体育发布停牌公告,并于当年7月发布私有化公告,11月正式撤销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当时,匹克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将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掌握发展机遇,应对行业挑战,推动公司长期发展”。
私有化后的匹克动作不断。2018年后,公司连续收购了休闲服装品牌旗牌王、童装品牌嗒嘀嗒以及瑞士户外品牌奥索卡。2021年9月,匹克体育宣布获得华润国调厦门消费基金战略领投、建信信托及其子公司建信(北京)投资等国有基金公司和多家市场化投资公司联合战略投资,融资金额近15亿元人民币。彼时,匹克体育CEO许志华称将加速回归A股,但至今仍未重返资本市场。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福建省工商联发布的2025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匹克去年营收62.9亿元,位居第91位。
如今,匹克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产品力不足,设计陈旧老化,产品生命周期短暂,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也在逐渐减弱;营销乏力,缺乏持续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市场影响力逐渐式微等。
过去三十余年,匹克曾凭借篮球装备崛起,也曾因“态极”系列在科技创新上收获一时的高光。但当行业红利逐渐消退,新的消费格局和品牌竞争格局已经重塑,如何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重建品牌叙事、理顺渠道布局,决定了这家国货体育老品牌能否再一次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