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从今年前8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且稳中有进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速,均与1-7月份基本相当,这表明经济增长的‘稳’态势并未改变。
然而,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市场供强需弱,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哪些增量政策有望出台?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9月29日,时代周报记者在国家发改委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更有力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有效投资扩大,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加快落地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投放至具体项目。据悉,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共达5000亿元,且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旨在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今年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以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这一决策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奠定了政策基础。
自5月以来,广东、江苏、河北、湖南、山东等多个省份的地市级发改委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已组织开展了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题培训暨项目申报培训会议,旨在精准对接项目和资金,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时推出该工具符合市场预期,其主要目的在于扩大投资。他指出,近期受外部环境波动、房地产市场调整及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等因素影响,投资增速持续下行。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5%,其中,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2.0%,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4%,增速较去年全年出现下行。
‘考虑到美国高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可能在四季度进一步显现,加之上年同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带来的高基数效应,四季度加大稳增长、稳就业力度的必要性上升,其中扭转投资增速下行势头尤为迫切。’王青分析道。
图源:图虫创意
那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新’在何处呢?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朝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主要体现在范围的拓展上。根据公开信息,此政策将部分新兴产业纳入了支持范围,并重点聚焦在八大领域。
这八大领域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农业农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产业园区等。例如,7月底,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就组织召开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推进会,明确全县共储备了11个项目,总投资达133.69亿元,其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需求为21.86亿元。从领域分布来看,这些储备项目主要聚焦于交通和物流、城市更新、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
除此之外,王青还补充道,财政可能对该工具提供贴息支持,这也是与以往政策工具的不同之处。
那么,本次金融工具能带动多少投资呢?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参照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撬动效果,本次5000亿元规模有望带动投资约6万亿元。
据了解,2022年,国家曾分两批设立总额7399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今年9月份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7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了投资9万多亿元。
王青分析称,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出后,当年基建投资增速从上年的0.2%升至11.5%,2023-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也分别达到8.2%和9.2%,持续处于较高增长水平。‘预计政策工具落地后,三年内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
不过,伍朝明也提醒道,介于项目在建设周期内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四季度投资增速的带动作用仍取决于投放节奏和项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