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新能源车险市场:车主喊贵,险企破局,千亿市场拐点将至

时间:2025-10-15 16:16:21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曹杨

10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市场数据:9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24.1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11.0%;今年累计零售1700.5万辆,同比增长9.2%。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向好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自3月以来,市场渗透率连续7个月超过50%,9月国内零售渗透率更达57.8%,意味着每卖出2辆汽车,就有超1辆是新能源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新能源车险价格过高”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在社交平台搜索“新能源车险”,“为什么这么贵”位列搜索结果首位,而“怎么买划算”“必买项目”“保费上涨”等与价格、投保策略相关的话题紧随其后,成为用户关注焦点。不少车主甚至将新能源车险贴上“车险刺客”的标签。

社交平台新能源车险相关话题 时代周报记者截图

车主喊贵:15万元的车,6500元的险

新能源车险价格高企,已成为车主诟病的焦点。2025年7月,购买某新能源车的贾先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首年保费6500元。”记者查看其车险报价单发现,这辆成交价不足15万元的新能源车,保费包含交强险、驾乘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基础商业险项目。贾先生提到,购车时4S店要求车险必须在店内投保,“如果能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保费应该会便宜一些。”

一位保险从业人员透露,以25万元价格区间车型为例,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在投保常规险种的情况下,年度保费均处于6000-7000元区间,差异并不明显。但需注意的是,燃油车需缴纳车船使用税,而新能源车可享受减免政策。“也就是说,新能源车险是在免缴车船税的前提下,才勉强与燃油车险费用持平。”

保费偏高背后: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

新能源车险保费偏高的核心原因,在于出险率与维修成本双高。保险从业人员张建(化名)表示,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10-1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家庭用车车损险中,新能源车出险率为30%,而燃油车仅为19%。

维修成本方面,新能源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成本高、维修技术复杂,且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张建解释道:“许多新能源车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并搭载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智能传感器。一次轻微追尾事故,可能需要更换整个后车身总成或多个传感器,维修费用动辄数万元。”

图片来源:AI生成

此外,新能源车维修高度依赖品牌官方授权维修中心,尤其是“三电”系统维修,第三方维修厂几乎无法介入。缺乏市场竞争的格局,直接导致维修价格被抬高。

未出险保费也上涨?风险系数动态调整是关键

通常而言,出险率高会推动保费上涨,但现实中却出现部分车主“未出险保费也上涨”的情况。刘女士2021年底购买某品牌新能源车,2024年未出险的情况下,保费比2023年上涨1000多元。另一位车主2024年购买某热门品牌新能源车,首年未出险,次年保费却达10000多元。

众安保险车险事业部负责人焦英俊解释道,新能源车险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从“是否出险”单一维度评判。“保险公司会根据同款车型的理赔数据,定期校准‘风险系数’。如果某款车型高频维修、费用高昂,保险公司会在续保时整体上调基准保费,个人良好记录无法完全抵消车型系数上涨的影响。”

焦英俊补充道,车主所在城市或区域的交通事故率、自然灾害索赔案件增加,也会导致保费系数上调,影响所有该车型车主。

保费差异悬殊:风险偏好与评估模型不同

保费上涨迫使消费者“货比三家”,但不同保险公司报价差距悬殊。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吐槽:“同一家保险公司,月初报价5800元,月底涨至7225元;换另一家直接报11300元。”

焦英俊分析,这主要由保险公司的风险偏好和评估模型不同导致。“保守型保险公司可能将赔付率高、维修成本大的车型归为‘亏损车型’,报出‘劝退价’;而激进型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或对自身风控模型有信心,会以更低价格吸引客户。”

行业“阵痛”与“曙光”并存: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破局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攀升的背景下,高风险特性给保险行业带来显著压力。据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数据,2024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但承保亏损达57亿元。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亏损67亿元,连续两年亏损。

焦英俊表示,新能源车险目前处于“阵痛”与“曙光”并存的关键期。“行业整体承压,但通过监管、科技和产业链协同,部分公司已找到盈利路径。”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数据共享、维修标准、费率厘定、产业协同等多方面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图片来源:金融监管总局网站

险企探索盈利路径:数据、合作与精准定价

在政策引导下,各大保险公司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盈利模式。中国平安在2025年中期财报中指出,聚焦新能源风险减量服务,协同车企挖掘出险场景、优化车型设计,通过好车主平台推送安全指引与风险提示,提升经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中国太保则通过与主机厂合作降低赔付成本,同时利用数据做好风险控制和精准定价。焦英俊提到,众安保险一方面对接新能源车企,通过大数据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定价;另一方面与品牌授权的新能源综修厂合作,降低维修单车均价。

业绩改善: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份额与盈利双升

在政策护航与险企积极行动下,行业业绩显著改善。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3家头部险企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079亿元。

其中,中国人保机动车辆险保险服务收入1502.76亿元,同比增长3.5%;综合成本率94.2%,同比下降2.2%。中国人保副总裁于泽表示,公司新能源车险份额达34.2%,超过燃油车份额2.7%。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4.1%升至19.8%,服务车辆数超536万。俞斌直言:“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空间。”

中国平安实现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同时实现当期业务承保盈利。

(文中张建为化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