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原文标题:《预制菜的困局与出路:一场来自业内的真实对话》,题图来自:AI生成
“又贵又难吃,还xx全是预制菜。”——几天前,罗永浩对西贝的吐槽将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反驳称“100%不可能是预制菜”,这场争议不仅刷新了公关灾难现场,更暴露出预制菜行业在标准化与消费者认知间的深层矛盾。
作为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预制菜为何屡遭质疑?行业真实生态如何?从业者如何看待这场争议?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多位预制菜供应链、餐饮品牌负责人,试图还原争议背后的行业真相。
“这场争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从事高端预制菜供应十年的李维指出,贾国龙强调的“中央厨房模式”按行业定义属于预制调理品,但按现行国标可能不算“预制菜”。他的办公室里,“中央厨房创新实践基地”的牌匾与各类行业认证并列,见证着预制菜从被餐饮业排斥到广泛接纳的历程。
根据专业定义,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预处理、调制、包装等工序制成的菜品。但问题在于:“普通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都是预制菜。”李维以某连锁餐饮客户为例,其使用切配好的净菜和预处理肉类,门店仍需厨师烹饪调味,但在消费者眼中已被归入预制菜范畴。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行业追求效率与消费者追求体验的冲突。“贾国龙的说法在法律上成立,但在消费者认知里,提前做好的就是预制菜。”李维认为,标准与认知的错位使供应商成为夹心层,而行业十余年来仍未解决消费者教育问题。
“外界对预制菜有很多误解,其实这个行业已经相当成熟。”李维展示的生产车间视频中,全自动化生产线从原料处理到包装杀菌全程密闭操作,卫生标准甚至高于多数餐厅后厨。他坦言,这类高标准生产在行业中仍属少数。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核心驱动力是成本控制与标准化需求。供应商王磊透露:“一个好厨师月薪上万且不稳定,预制菜能大幅降低人力依赖。”对于连锁品牌而言,预制菜是实现快速扩张与口味统一的关键。某地方性连锁餐饮创始人陈静表示:“不使用预制菜,根本无法保持多家门店口味一致,但公开承认又担心影响品牌形象。”
当前餐饮业面临多重成本压力:房租年均涨幅5%,人工成本年均涨10%,食材价格波动,而菜品价格受消费者敏感度限制难以随意调整。陈静算过一笔账:“虽然预制菜采购成本可能更高,但综合考虑人工节约、浪费减少、效率提升,总体成本仍下降。”
预制菜按技术形态可分为四类:即配食品(生料配菜)、即烹食品(半成品)、即热食品(需加热成品)、即食食品(开袋即食)。陈静指出:“多数餐厅使用的是前两类,但消费者往往将其等同于后两类。”
社交媒体上的反对声揭示了预制菜争议的核心:场景与价值的错配。消费者能接受萨莉亚公开使用预制菜,却难以接受西贝八十元一份的土豆牛肉非现烧。关键在于“值不值”——知情权与选择权成为除标准制定外的另一核心议题。
西贝尝试的“厨房透明化”是一种折中方案,但仅展示后期加工环节而回避前期预制过程。从业者普遍认为,完全透明可能暴露非现做实质,影响品牌形象;拒绝透明则引发信任危机。王磊指出:“随着消费者意识提升,隐瞒不现实,企业应主动拥抱透明化。”
未来餐饮市场可能形成分化格局:高端餐饮坚持现做特色,快捷餐饮坦然接受预制模式。陈静强调:“不同业态需明确定位并保持一致,关键是让消费者拥有充分信息与选择权。”
罗永浩与贾国龙之争,实质是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效率与体验、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难题。这场争论的价值在于揭示问题并引发行业思考。解决之道需要多方努力:企业需更坦诚透明,行业需建立规范标准,消费者需更理性包容。
未来的餐饮生态将是多元共生的:既有完全现做的特色餐厅,也有大量使用预制菜的快餐连锁,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创新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价值空间,关键是通过理性对话构建共识,让消费者既能享受工业化便利,又能获得个性化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1676.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