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察】2025年9月,网红母婴品牌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团成功登陆港股,成为“母婴消费科技第一股”。这家成立仅6年的品牌,凭借300万中产宝妈会员与超47%的毛利率引发行业热议。其崛起背后,是“颜值经济”与社交裂变的完美结合,还是代工模式与价格虚高的隐忧?
一、中产宝妈撑起IPO:高颜值产品的“精致育儿”逻辑
北京宝妈林琳的购物清单堪称“中产育儿样本”:从4000元的安全座椅到2000元的宝宝餐椅,两年内为BeBeBus消费近万元。这类消费者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BeBeBus会员数突破300万,其中70%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
品牌爆款“蝴蝶遛娃车”的走红路径极具代表性:2023年上线7天登顶天猫品类榜首,月销突破450万元。其成功密码在于精准捕捉新生代父母需求:蛋壳太空舱造型的安全座椅、花瓣状餐椅等设计,既满足功能性需求,又成为宝妈社交圈的“审美认证”。更关键的是,BeBeBus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与1.6万名网红合作,日均产出1500条种草内容,实现病毒式传播。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2022-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累计达10.9亿元,推动营收从5.07亿元增至12.49亿元。其中,线上渠道贡献超七成收入,小红书搜索热度月均增长20倍,“蝴蝶车”相关笔记随处可见。
二、代工模式双刃剑:品质隐忧与同源竞争
尽管毛利率连续三年超47%,BeBeBus的代工模式却暗藏风险。招股书显示,除安全座椅和餐椅外,婴儿床、纸尿裤等产品均依赖36家代工厂,外包成本占比达76.3%。这种轻资产模式虽能快速响应市场,却导致品控难题:黑猫投诉平台上,安全座椅卡顿、婴儿推车返修等质量问题频发。
更严峻的是“同源工厂”的冲击。以儿童枕为例,官方售价270-390元的产品,山东代工厂同款(无LOGO)仅需89-116元。纸尿裤业务同样面临挑战:代工厂山东多酷同时为酷安奇等平价品牌生产,后者被消费者视为“BeBeBus平替”。2025年上半年,纸尿裤毛利率仅43.4%,远低于核心业务。
三、渠道失控与价格虚高:二手平台成“价格屠夫”
BeBeBus的价格体系正遭受多渠道冲击。尽管品牌方通过24小时监控软件管控价格,但闲鱼、1688等平台仍充斥低价产品:婴儿床、安全座椅等爆品价格普遍低30%,9成新二手品近乎腰斩。1688店铺中,原价1630元的婴儿推车仅售1185元,卖家承诺“假一罚十”并支持扫码验货。
分销商的“暗度陈仓”加剧了这一乱象。北京某实体店负责人透露,品牌方对淘宝、抖音等平台控价严格,但为消化库存,部分分销商将产品流向二手平台。“出厂价其实更低,但广告费让终端价虚高。”该负责人直言。
四、研发短板与增长乏力:神话能否持续?
与营销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eBeBus的研发占比持续走低:2022-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从0.16亿元降至0.11亿元,占比仅1.5%。这直接导致产品创新乏力,2024年营收增速从68%骤降至46.5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20%。
为挽救颓势,品牌尝试拓展纸尿裤等品类,但红海市场竞争激烈:帮宝适、花王等国际品牌占据高端市场,Babycare等国货品牌已建立先发优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尽管BeBeBus在中高端耐用育儿产品中排名第一,但中产家庭消费正日趋理性,对品质与性价比的考量超过品牌光环。
结语:流量红利退潮后的品牌突围战
BeBeBus的IPO,是“颜值经济”与社交营销的胜利,更是中产消费升级的缩影。然而,当流量热度减退,代工模式弊端显现,价格体系失控,品牌能否通过研发与品控重建护城河,将决定其能否从“网红”进化为“长红”。这场关于品质与价值的较量,或许才是母婴行业新阶段的真正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