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郭鹏
9月29日,阿里资产拍卖平台显示,曾属千亿房企阳光城的总部大楼——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最终以13.1亿元成交。这一价格较首次拍卖价直降8.9亿元,相当于原价的6折,标志着这座见证房企兴衰的标志性建筑,在经历5次流拍后终于完成易主。
此次拍卖起始价为11.3亿元,吸引3名竞买人参与,经过37轮激烈竞价后,竞买号P1592的买家成功摘得该物业。回顾拍卖历程,这座位于上海杨浦区黄浦江畔的写字楼,自2024年1月首次亮相拍卖市场以来,已历经5次拍卖:起拍价从最初的21亿元逐步下调至13.12亿元,却因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前四次均以流拍告终。
根据CB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回顾》,2025年上半年上海物业投资市场共录得36笔交易,总金额230.1亿元,同比下降29.7%。“尽管整体交易活跃度承压,但核心区位办公楼资产仍受投资者关注。”CBRE华东区投资及资本市场部负责人王晶指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认为,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的成功出售,与其价格调整密切相关,“当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写字楼项目较多,资金方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资产”。
这座原名“阳光控股大厦”的写字楼,曾是阳光城集团辉煌时期的象征。2012年,作为早期将总部迁至上海的闽系房企,阳光城在此开启快速发展通道:2015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2018年跻身“千亿房企”行列,2020年销售额达2180亿元的历史峰值。然而,激进扩张背后,债务风险悄然累积。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阳光城货币资金规模降至183.9亿元,同比下降63.08%,而短期借款增至45.7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343.6亿元。2021年,公司净利润亏损69.52亿元,流动性危机全面爆发。2022年2月,因两笔合计2726.25万美元的利息无法兑付,阳光城债务违约正式浮出水面。
此次被拍卖的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正是阳光城为《中建投信托-阳光控股大厦单一资金信托贷款合同》提供的抵押资产,被担保债权本金总额达9.33亿元。更严峻的是,产权方已对阳光城及其关联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支付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的租金、物业费及停车费共计1.81亿元。法院最终判决阳光城支付相关费用并返还租赁房屋。
债务违约后,阳光城曾通过处置资产缓解压力,包括变卖兴业银行股权、转让万物云部分股权,以及出售佛山陈村、浙江永康等20余项优质资产,累计还债规模超过450亿元。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公司业绩持续下滑:2022年全口径销售金额377亿元,同比下降超70%;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亏损125.5亿元、80.69亿元和195.6亿元。
经营困境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上。2023年8月4日,深交所公告,因阳光城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决定终止其上市。8月16日,阳光城正式摘牌。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达109.01%;截至今年6月底,进一步升至111.68%。
根据阳光城公告,截至今年9月25日,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合计657.34亿元,其中境外债券未支付本金22.44亿美元,境内债券未支付本金164.63亿元。为化解债务风险,阳光城表示正全力协调资金,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并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支持下,寻求多途径和解方案。
今年以来,阳光城已发布3起公告,涉及11家子公司面临破产清算。公司回应称,将积极参与破产程序,强化偿债能力,争取尽早终止清算程序,并根据项目进展进行出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