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乐山商业银行被骗33亿:骗钱手段何以屡屡得逞?

时间:2025-09-30 13:02:39 来源:老斯基财经 作者:老斯基财经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一场精心策划的金融骗局在四川乐山悄然上演。乐山商业银行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被诈骗贷款33亿元,截至2022年9月仍有30.4亿元未追回。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金融机构风控漏洞,更折射出诈骗团伙的'创新'手段。



33亿骗贷案:从'双氧水'项目开始的骗局

案件核心人物陈碧元为湖北融升公司实际控制人,其'双氧水'项目虽获地方政府重视,却因资金短缺走上歧途。2013年,通过融资中介杨锦、殷学明牵线,工行应城支行职员张应林成为关键帮凶。该团伙采用'工行兜底担保'模式,通过伪造公章、虚构审批文件等手段,成功骗取招商银行佛山分行2亿元信托贷款。

更具戏剧性的是,诈骗团伙在前期接触两家银行时已暴露破绽:某银行要求在担保方用印室盖章,另一家发现公章包装异常。但通过快速总结经验,他们完善了作案流程——借用银行办公室、安置假职员、准备假公章,甚至让清洁工穿上银行制服冒充管理人员。

骗钱VS抢钱:效率对比触目惊心



对比2023年香港九龙黄金劫案,诈骗的'性价比'更显惊人。10名劫匪耗费半天抢走65公斤黄金(价值约5302万元),次日即被警方追回大部分赃物。而乐山骗贷团伙通过虚假合同、虚构项目等手段,单笔最大骗得武汉业大公司13亿元贷款,且长期未被察觉。

武汉业大公司以'武汉市LED灯改造工程'为名,凭借39.8亿元虚假合同获得贷款。实际资金用途包括放高利贷、完成银行'拉存款'任务及购买理财产品。公司原负责人姚荣萍偿还4亿余元后,将股权转给湖北仙桃老乡试图脱身,后者却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

风控漏洞:金额越大漏洞越大?



案件暴露出金融机构'抓小放大'的怪象:银行常能拦截小额诈骗,却在33亿级骗贷面前失守。诈骗团伙总结出'金额越大漏洞越大'的'经验',通过伪造办公场景、安排假职员等手段,成功骗过三家银行的对账核查。

具体作案手法包括:私刻工行应城支行及行长印章、伪造湖北省分行授权文件、篡改贷款资料产值数据等。在招行佛山分行核保时,张应林提前布置假办公室、假保险柜,甚至让清洁工冒充银行职员参与签约,工行应城支行'副行长'身份竟由普通职员张应林冒充。

案件启示:金融安全防线如何加固?

这起案件未涉及高层人员,但暴露出基层风控的严重缺失。诈骗团伙通过'试错-改进'模式,在前两家银行失败后迅速优化方案,最终在乐山商业银行得手。其单笔最大骗贷13亿元的项目,仅凭虚假合同和伪造公章就通过审核,令人震惊。

对比电诈案件,此类金融诈骗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银行在保护储户小额资金时表现积极,却在大额贷款审核中屡现疏漏。如何平衡风控精度与效率,建立全流程核查机制,成为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课题。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