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清
2025年9月19日,被称为“港股18A生物科技新星”的先为达生物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试图在资本寒冬中寻求突破。然而,这家成立8年的生物医药公司,正面临累计亏损超14亿元、赎回负债高达29亿元的双重压力,其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尚未上市便已陷入与诺和诺德、礼来等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
招股书显示,先为达生物至今未实现内部造血能力,两年半累计亏损超12亿元,潜在现金流压力巨大。公司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虽预计于2026年上市,但减肥药赛道已成红海,国际巨头与国内同行纷纷布局,先为达生物的突围之路充满挑战。
此番港股闯关,科学故事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成为先为达生物必须跨越的一道难关。
【一年融一轮,偿债压力渐显】
先为达生物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接近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创新体重管理疗法研发。公司创始人潘海博士合计控制约28.28%的股份,其职业经历颇为丰富。在创立先为达生物之前,他曾于2011年10月加入凯因科技(科创板上市公司)并担任研发副总经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担任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也曾是凯因科技的共同实际控制人之一。凯因科技目前也是先为达生物的股东。
▲主要解决方案,来源:招股书
在潘海博士的带领下,先为达生物快速发展,8年时间里经历了7轮融资,获得腾讯、美团、IDG资本等知名机构的多轮投资,累计融资额约22亿元。投后估值从pre-A轮后的约2亿元飙升至最新一轮的48.68亿元,增长近24倍。然而,频繁融资也埋下了偿债隐患,尤其是在公司尚未实现商业化、缺乏产品收入与内部造血能力的情况下。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先为达生物的赎回负债高达29亿元,主要源于历史外部融资及累计利息。营收方面,2023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仅在2025年上半年通过对外授权合作获得9106.7万元收入,其余两年均无营业收入,同期亏损分别约为6.20亿元、4.86亿元和1.08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超12亿元,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更是超过14亿元。
▲融资历程与投后估值,来源:招股书
在无营收的情况下,公司开始节衣缩食,研发开支报告期内分别为4.56亿元、2.84亿元和0.65亿元,整体呈下滑态势。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8亿元,仅能覆盖赎回负债的不到27%。公司寄希望于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但创新药研发的残酷在于,科学突破未必能转化为商业成功,尤其当公司命运系于单一产品时,风险不容小觑。
▲累计亏损金额,来源:招股书
【管线产品单一,赛道竞争白热化】
先为达生物称埃诺格鲁肽是“首个在代谢疾病领域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诺贝尔奖获奖理论GPCR偏向激动机制的药物”。作为全球首个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该药物在III期临床试验(SLIMMER)中显示,48周治疗期内实现了15.1%的平均体重降幅,92.8%的受试者体重降幅超过5%。
▲疗效对比,来源:招股书
然而,GLP-1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国内目前已有五款GLP-1类产品同时获批减重和糖尿病适应症,包括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以及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行业机构预测,到2029年国内可能有多达16种新的GLP-1类减重药物上市。
这意味着,先为达生物的产品不仅需与国际巨头直接对抗,还要与国内同行争夺市场份额。基于此,公司决定走差异化路线,聚焦于GLP-1受体内部的精细调控,即“偏向型激动”机制。而诺和诺德和礼来则采取“全面领先”策略,在验证GLP-1靶点价值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外延和组合创新。
诺和诺德探索GLP-1与胰淀素(Amylin)等新靶点的联合;礼来则成功开发出GIP/GLP-1双靶点药物,并正在推进GIP/GLP-1/胰高血糖素三靶点药物。在巨头主导的市场中,后来者除非具备颠覆性优势,否则难以改变市场格局。诺和诺德和礼来凭借先发优势,已构建起强大的品牌认知和医生偏好,这是先为达生物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壁垒。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其他管线产品均处于早期阶段。口服剂型XW004、Amylin多肽类似物XW015等大多处于临床I期或II期。这意味着在未来数年内,公司的业绩增长和叙事支撑都将极度依赖埃诺格鲁肽的单点突破。先为达生物也在招股书中不讳言这一风险,指出“公司目前依赖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该产品产生的收入将占公司未来收入的大部分”。
【创始人减持,影响投资者信心】
为支持公司发展,先为达生物几乎保持一年一轮的融资节奏。然而,与公司持续融资形成对比的是,创始人潘海及其他股东在融资过程中多次进行了股权转让。
招股书显示,2021年9月,潘海、凯因科技分别以约201.84万美元、504.6万美元的价格向Panorama转让所持先为达生物的部分股权。随后的2023年,潘海继续减持,分别向林芝永正、苏州湃益转让股权,作价分别为1041.88万元和446.52万元。
▲股权转让,来源:招股书
在资本市场中,创始人转股套现并不罕见,但先为达生物的情况显得尤为特殊。公司尚未有产品上市销售,完全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创始人却在公司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多次套现。投资者不得不判断,这一行为究竟是正常的财务规划,还是折射出对公司前景的信心不足。尤其在创新药领域,创始团队的长期承诺往往是投资者信心的关键指标。
如何向投资者证明其在减肥药竞争市场中具备突围能力,并通过丰富管线研发、实现产品接力以增强信心,将是先为达生物接下来面临的重要挑战。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