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近日就四中全会及后续关键时点的经济政策动向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下为邢自强对四中全会及相关政策节点的全面分析。
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23日召开,其中10月23日将发布《公报》(约5000-6000字),为未来五年经济政策指明方向。公报将重申科技主导地位,并释放经济缓慢再平衡信号。预计公报不会公布具体数字,政策意外可能性较低,并非短期政策刺激拐点。
随后,或将在10月26-27日发布更为详细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约2万字)。该文件将提供更具体的产业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指引,但仍不包含具体数字。预计政策将重供给,同时边际上完善社保体系。
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成为下一个关键节点。投资者关注增长与财政目标、消费支持及楼市政策。预计2026年将延续今年5%左右的增速目标和相似的财政力度,楼市举措则缓慢推进,经济保持缓慢再通胀态势。
全国人大将在2026年3月正式公布增长与财政目标,并发布十五五规划全文。规划将设定中期目标,涵盖GDP增长、研发强度、城镇化率、碳排放、社会福利及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届时,市场将能判断是否有更明确的社保改革来支撑更可持续的再平衡。
10月23日发布的《公报》将阐述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的“重点任务”,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性改革、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及民生改善。预计科技自主、创新和国家安全仍将是政策核心,同时边际上推动社保改革。整体而言,《公报》将采取平衡且细腻的语调,不太可能为市场带来重大政策意外。
随后发布的《建议》文件将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包括科技与产业政策(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清单)、内需(促消费举措、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环保、社会福利及其他长期发展议题。尽管内容详实,但仍将是高屋建瓴式的,不太可能包含具体数字。
随着四中全会临近,《人民日报》已于9月30日至10月7日连续八天发表八篇关于经济现状与前景的评论文章,作为十五五规划的半官方预览。决策层致力于通过深化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转型,确保供应链和能源自主。结构性失衡和滞后发展被视为转型副产品及未来增长机会,如服务消费、城市更新和社会福利开支。再平衡仍将是缓慢、有节奏的,民生反馈演变将是加速进程的催化剂。
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实际GDP增速目标可能设定在5%左右,以兼顾短期稳就业与长期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广义财政力度或与今年相似,同时视外需情况决定是否增加债券额度及准财政工具。消费品以旧换新预计继续推进,但资金规模和支持品类可能调整。中央救助房地产或现曙光,但实际执行层面仍面临挑战。
2026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将公布量化目标的十五五规划全文,设定中期目标,涵盖GDP增长、研发强度、城镇化率、碳排放、社会福利及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届时,市场将能判断社保改革是否更明确,以支撑更可持续的再平衡。
文旅部发布的“超级黄金周”(今年国庆假期为八天,去年为七天)旅游数据显示,日均出游人次和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6%和1%,意味着人均每日花费同比下降13%。考虑统计定义广泛(如开车两小时回家也被计为一次出行)及中秋节与国庆节假期重叠因素后,官方同比增长数据可能高估实际需求增速。
据商务部数据,可比口径下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7%,低于8月份的3.4%社零增速。中国酒店行业分析师估算,尽管需求疲软,每间可售房收入仍实现低个位数增长,反映出需求价格弹性边际降低,降价并不一定能提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