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更是当代中国之学。”这一观点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得到了深刻阐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的发言,为理解中国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参与。五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以及“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作为与会嘉宾,谢韬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行了精彩论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的核心在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其推广将有力推动中国的国际传播。
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对政治科学的贡献时,谢韬教授从历史比较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三大要点。首先,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在一个拥有超十亿人口、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中国用不到八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耗时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这种独特的规模和速度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其次,谢韬教授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前提和保障作用。他引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广为人知的语句,进一步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还为其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稳定。谢韬教授还援引了已故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的观点:“一个国家可以有秩序而没有现代化,但不可能没有秩序而有现代化”,以此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必需的秩序与稳定。
在谢韬教授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良好的治理,这一点也呼应了亨廷顿的另一个洞见:政府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治理的程度。
谢韬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意义的政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为一些现有理论提供了更多支持,还挑战了一些流行的假设,并启发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因此,他希望海外学术界能更加关注中国研究,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谢韬教授还指出,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都在积极推进中国学建设,并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学学位项目。
在区分“中国学”与传统的“汉学”时,谢韬教授表示,传统汉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聚焦的是历史中国;而中国学则更多聚焦当代中国,其宗旨是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
谢韬教授强调,中国学并非独立学科,而是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开展综合性研究。他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