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39岁清华学霸领军,小马智行冲刺港股IPO

时间:2025-10-15 22:14:41 来源:投资家 作者:投资家



自动驾驶赛道再掀热潮: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双双冲刺港股IPO

近日,证监会一纸备案公告,让沉寂已久的自动驾驶赛道再次沸腾。小马智行(PONY.US)正式获批境外上市备案,拟发行不超过1.02亿股普通股赴港上市;几乎同一时刻,师出同门的文远知行也拿到IPO入场券。两家公司同步开启争夺“Robotaxi港股第一股”的新赛段,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迈入资本与商业化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师出同门:百度系技术派的对决

巧合的是,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楼天城与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均出身百度自动驾驶部门,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节奏高度同步。彭军曾任百度自动驾驶首席架构师,拥有斯坦福博士背景与谷歌创始人奖加持;85后楼天城则被称为“中国编程第一人”,连续11年蝉联TopCoder中国区冠军,两人结合技术实力与编程天赋,为小马智行奠定了全栈L4级自动驾驶的硬核基础。

2016年,彭军与楼天城联手创立小马智行,目标直指打造能在各种环境下自如驾驶的“虚拟司机”。成立两年后,公司便推出中国首个Robotaxi服务,引发行业震动。如今,小马智行在北京亦庄、上海嘉定、广州南沙等地部署超500辆自动驾驶车队,累计路测里程近4000万公里;其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在物流领域累计运输超7.67亿吨公里,展示出乘用车与货运双领域的技术落地能力。

为何再战港股?估值逻辑与产业落地的双重考量

去年11月,小马智行刚在纳斯达克完成上市,成为年末最大赴美IPO之一。时隔不到一年,公司为何急赴港股?核心原因在于中美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差异。

美股投资人对自动驾驶的理解仍停留在技术幻想与商业验证的灰色地带,尤其在特斯拉FSD尚未跑通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二级市场对无人驾驶企业普遍定价保守。小马智行在美国被当作“AI概念股”,估值锚点被拉低,流动性受限。而港股投资者更熟悉中国智能制造、出行生态和产业政策导向,尤其在中国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Robotaxi牌照不断放开的当下,港股市场的产业认知与估值体系显然更匹配。

从资本结构看,小马智行的股东阵容包括丰田、广汽、IDG、云锋基金等中外资本。早期美资主导使其赴美IPO成为自然选择,但随着中国市场成为自动驾驶的核心落地场,公司超过70%的收入和试点项目均来自国内。港股二次上市,恰是将估值重心回归真实增长市场的一步。

技术派创业:清华学霸的“硬核突围”

彭军与楼天城的清华背景,为小马智行注入了独特的技术基因。彭军在算法和系统架构上积累深厚经验,楼天城则以编程天赋闻名,两人结合后迅速攻克技术难题。2017年3月,小马智行拿到美国加州路测牌照,10月便在广州落地研发中心,展现出极强的执行力。

资本层面,小马智行同样步步为营。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营收超1.65亿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去年纳斯达克上市后,如今再度奔赴港股,试图构建“美+港”双重上市架构,进一步扩大资本影响力。

竞争与共生:文远知行的差异化路径

当小马智行备案消息披露时,文远知行几乎紧随其后拿到港股IPO入场券。两家公司出身同一“百度系”技术圈,创始团队有渊源,但商业化路径截然不同:小马智行深耕Robotaxi,将全部精力投入出行服务;文远知行则布局五大产品线,从出租车到环卫车多赛道发力。

数据同样引人注目:小马智行最新季度营收1.54亿元,文远知行1.27亿元,增速均超60%。但两家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小马智行最新季度净亏损5330万美元,文远知行调整后净亏损3.01亿元。这暴露了自动驾驶的现实:技术已成熟,但商业化仍在爬坡。港股IPO的迫切性,正源于持续资金投入对马拉松式竞争的关键作用。

第一股之争:不仅是资本标签,更是产业话语权

“港股第一张Robotaxi股”的争夺,背后是资本市场的溢价效应与宣传资源。谁能先上市,谁就能锁定部分资金与目光。但第一并非终点,耐力与节奏才是关键。谁能压缩亏损到估值可接受范围,谁就能在全球拓展与本土落地之间找到平衡,形成盈利动力与商业延展路径。

此刻,彭军与楼天城的每一步,不仅关乎小马智行的成败,也关乎中国在全球无人驾驶赛道上的话语权。这场技术派与资本派的双重突围,正在改写自动驾驶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