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市场一家公司因频繁融资引发广泛关注——不是因发布革命性产品,也不是因业绩暴雷,而是因其再次推出高达10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更令人费解的是,该公司账上明明躺着约14亿元闲置资金,却依然选择向市场伸手融资。这种“不缺钱却频繁融资”的操作,让投资者直呼“看不懂”。

账上14亿现金,为何还要融资10亿?
这家引发争议的公司,正是被业内称为“数字政务一哥”的数字政通。近期,该公司召开董事会,全票通过了一项定增议案,计划向股民融资10亿元。消息一出,股吧瞬间炸开了锅。有投资者质疑:“定增股票最终由股民购买,这不就是变相向股民要钱吗?”
根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字政通账上货币资金达6.58亿元,另有约7亿元可交易金融资产,两项合计约14亿元“类现金”资产。更关键的是,公司整体负债仅5.5亿元,2024年靠闲置资金理财便赚得1400万元利息。如此充裕的现金流,为何还要向市场融资?
定增预案显示,10亿元资金中,8亿元将用于五个系统项目的开发,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说法让投资者困惑不已:账上14亿元难道不能流动?若真缺钱,为何不先用自有资金投入项目,待项目启动后再用融资置换?有投资者直言:“这给人的感觉是,融资成功项目就做,融不到就不做,难道项目推进全看融资结果?”

融资历史回顾:14年累计融资近30亿,分红仅2.57亿
事实上,这并非数字政通首次定增。回顾其融资历程:2010年IPO募资后,公司分别于2017年、2020年进行两轮定增,募资额分别为5.38亿元和6亿元。若本次10亿元定增成功,其从A股市场累计融资金额将接近30亿元。相比之下,上市14年来的累计分红金额仅为2.57亿元,融资与分红比例严重失衡,成为投资者诟病的核心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账上长期保持高额现金。有分析指出,目前14亿元现金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前几次募资。这种“钱没花完又继续融资”的操作,难免让人怀疑公司是否对股权融资“上了瘾”。
业务模式解析:数字政务领域的“官方指定供应商”
尽管融资操作引发争议,但数字政通的业务实力不容小觑。作为国内数字政务与智慧城市平台的领军企业,其在地级以上城市数字化管理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在省级和直辖市平台中更是高达85%以上,堪称城市数字化管理领域的“官方指定供应商”。
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创始人吴强华的独特背景。吴强华早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后进入原住建部下属的北京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公司,从普通工程师一路做到技术部经理。这段近十年的政府背景企业工作经历,让他对政务信息化需求理解深刻,也积累了丰富的政府资源。
2001年,吴强华辞职创业,与同事共同创立数字政通。次年,公司承接“北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开发任务,一举打响知名度。2003年,数字政通成为北京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课题组”成员,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该系统后来成为全国典范,并从2005年起在全国分批试点推广,数字政通也顺势成为住建部“数字化城市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除了系统开发,数字政通还提供运营服务。早在2009年,公司就在全国150个城市部署了约7000名网格信息采集员,这些员工并非政府雇员,而是数字政通的员工。这种“系统+运营”的模式,构筑了其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业绩稳健却频繁融资,背后逻辑何在?
从业绩来看,数字政通自2010年上市以来每年保持盈利,年均净利润超过1亿元,赚钱能力在A股科技公司中算得上稳健。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融资?
有股民直言:“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资金,零成本、不用还,何乐而不为?尤其在注册制背景下,定增审批流程简化,融资更为便捷。”这一观点虽显犀利,却也不无道理。或许,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定增真的会“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