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行业‘香饽饽’的公募牌照,如今却面临申请降温的尴尬局面。
证监会最新公示显示,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光证资管’)已被移出‘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这一变动标志着继广发资管后,年内第二家券商资管主动退出公募牌照申请队列。
据公开信息,光证资管于2023年6月正式递交公募牌照申请,并同步提交补正材料,但此后审批流程长期停滞。在等待超过两年后,该公司最终选择撤回申请。目前,仍在排队候批的券商资管仅剩安信资管(现已更名‘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两家。
回顾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历程,2023年曾被视为‘爆发年’。当年,除光证资管外,招商资管、广发资管等多家机构密集递交申请。这一轮热潮的起点,可追溯至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
新规在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的券商资管子公司等专业机构申请公募牌照,形成‘一参一控一牌’的准入制度。然而,政策红利并未持续释放——2023年仅招商资管、兴证资管分别在7月与11月获批,2024年全年更出现‘零放行’局面,部分机构因审批停滞被迫撤回申请。
截至目前,全行业仅有14家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获批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从证监会披露的进度来看,仍在排队的国证资管、国金资管中,仅国证资管于2024年3月收到第一次反馈意见,此后无新进展。
广发资管、光证资管相继退出申请,折射出行业面临的现实考量:监管要求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须于2025年底前完成公募化改造。在牌照申请缓慢且无望的情况下,光证资管已启动参公产品的‘无牌转型’布局——今年2月以来,其旗下多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交由光大证券持股55%的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分析称,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的热度减退,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其一,审批节奏缓慢与整改期限临近的矛盾,导致机构面临较高机会成本;其二,部分机构所属集团已持有公募牌照,独立申请性价比低且需协调内部资源;其三,参公大集合产品可转入集团旗下公募平台运作,路径更高效平稳。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进一步指出,对头部券商资管而言,在竞争饱和、资金分流加剧的背景下,主动管理、私募FOF、另类投资等高附加值业务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公募牌照申请耗时长、合规与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久且边际收益递减。两家机构撤回申请,实为权衡投入产出后的理性决策,旨在聚焦核心竞争力,避免资源分散。
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陈兴文提到,监管政策趋严、资金门槛提高及公司治理精细化要求,对公募牌照申请形成实质性挑战。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移,使得公募业务的规模效应难以短期兑现,盈利周期被显著拉长。国际经验亦表明,成熟市场中资管机构的竞争力更多依赖差异化定位而非牌照数量。
在当前行业背景下,朱润康认为,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望趋于稳定,头部机构地位或将进一步巩固,中小机构则可能通过差异化战略谋求发展空间,行业整体同质化竞争态势有望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