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经亚洲评论》10月20日刊文指出,尽管贸易风险再度浮现,全球投资者正加速回流中国股市,近几个月的参与活跃度达到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在近期覆盖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的全球巡回营销活动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显示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显著回升。
在9月初为期一周半的美国路演中,超过90%的受访投资者明确表示将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配置。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指出,这种热情是自2021年初中国股市阶段性高点以来最强烈的信号,标志着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韧性的重新认可。
投资者信心回升源于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中国在仿生机器人、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监管层通过渐进式政策稳定经济、改善市场流动性,同时加强股东权益保护;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上升,促使国际资金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估值优势。
数据显示,MSCI中国指数过去12个月总回报率领先全球主要市场,这轮行情并非单纯由情绪推动,而是企业盈利能力实质性提升的结果。包括互联网、科技、制药和汽车在内的多个关键行业呈现积极上行趋势,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
过去几年撤离中国市场的部分机构投资者,如今开始谨慎回归,重点布局自动化、新消费等高增长领域。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升级、市场流动性改善以及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共同构成了吸引国际资本的核心要素。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强劲表现已获得广泛认可。王滢预测,2024年剩余时间乃至2026年,持续盈利增长的前景依然乐观,市场整体上行态势有望延续。
《日经亚洲评论》另一篇报道指出,亚洲地区富裕投资者正积极增加对中国股票的投资。法国巴黎财富管理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亚洲超级富豪总财富激增10%,推动资金流向中国股市。
驱动因素包括: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企业启动IPO计划、疫情期间积累的储蓄转化为投资需求。该行香港投资服务部负责人加布里埃尔·陈透露,亚洲客户对中国资产的新增投资占比已从去年的不足三分之一,提升至今年的45%,与美国市场持平。
分析认为,美国科技股估值过高以及科技巨头间的循环投资策略,促使亚洲投资者转向更具性价比的中国市场。陈特别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资产的估值优势明显,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风险收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