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外国留学生上海行走:探秘中外建筑美学的交融与对话

时间:2025-11-18 13:35: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琴

中新网上海11月17日电(范宇斌)近日,一场以“‘栱’与‘拱’:美美与共的中外建筑”为主题的城市行走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复旦大学的28位外国留学生化身文化探索者,通过实地探访与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中外建筑艺术的碰撞与交融。本次活动由上海中华文化学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宝山区中华文化学院承办,为留学生们搭建起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梧桐掩映下的建筑美学之旅

活动首站选址思南路,这条梧桐成荫的街道为文化之旅铺就了雅致底色。留学生们沿着建筑脉络,依次走访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文学之家、思南公馆宴会厅,近距离品读连续拱券式建筑在上海的经典演绎。在双语讲解员的引导下,建筑肌理间藏着的城市更新故事与跨文化交流往事徐徐展开。从石库门到法式拱廊,每一处砖瓦都成为鲜活的文化注脚,引得留学生们不时驻足探寻,用手机记录下这些跨越时空的建筑对话。

外国留学生在上海科学会堂前合影

活动现场。 上海中华文化学院供图

从西方拱券到东方榫卯:一场跨越千年的建筑对话

如果说拱券建筑是西方美学的东方表达,那么宝山寺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匠心传承。这座以晚唐宫殿式风格重建的古寺,通体采用纯木榫卯结构,凭借精湛工艺摘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步入寺内,主殿大雄宝殿尤为引人注目——其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而建,抬头仰望,梁思成笔下“斗栱雄大、广檐翼出”的恢弘景象穿越千年时光,清晰呈现在留学生眼前。榫卯交错间的东方智慧令众人叹为观止,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感慨:“这种不用一颗钉子的结构,比我想象中更加精妙!”

动手实践:在斗栱拼接中领悟传统工艺哲学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斗栱模型拼接比赛。在拼接视频引导下,留学生们化身为“古代工匠学徒”,手中的“斗”“栱”“昂”“柱”等木质配件在反复尝试中逐渐组合起来。指尖的触碰让中国木构建筑的精妙从书本走进现实,留学生们在组装的乐趣中,由表及里地领会到传统工艺的榫卯哲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专注搭建,一座座精致的柱头斗栱模型在掌心成型。最终,三组同学凭借出色表现脱颖而出,荣获“能工巧匠奖”。一位获奖的韩国留学生表示:“这次体验让我真正理解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含义,中国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外国留学生参与斗栱模型拼接比赛

活动现场。 上海中华文化学院供图

文化桥梁:以建筑为媒促进中西互鉴

“‘栱’与‘拱’虽是两个简单的汉字,却代表着两种文明的建筑智慧。”上海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陆琦表示,以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切片为窗口,既能欣赏文化的多样性,更能包容差异、凝聚共识,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搭建起坚实桥梁。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颖则强调,斗栱的榫卯咬合与拱券的弧线张力虽形态迥异,却同样承载着各自文明的美学基因与生存智慧。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国际化叙事的创新路径,期待留学生们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蒲公英”,让文明的种子在跨文化传播中生根发芽。

风铃轻响:文化对话的余韵悠长

宝山寺祇园金塔的檐角风铃轻响,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不少留学生手持亲手搭建的斗栱模型登上回程大巴,模型的木质清香与心中的文化感悟交织成难忘的记忆。“这不仅是一次城市行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一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坦言,参观考察与手工体验的结合,让他既读懂了中外建筑的丰富多彩,更真切领悟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深意。这场跨越时空的建筑之旅,不仅让留学生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温度,也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