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41亿净现金!胖东来:不扩张的赚钱智慧

时间:2025-10-22 11:24:34 来源:华商韬略 作者:华商韬略



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基业长青的答案便清晰可见。

文 | 华商韬略 种少华

当其他线下零售商因急速扩张陷入亏损泥潭时,长期深耕河南的胖东来却手握41亿无贷现金,以稳健姿态持续领跑行业。这份反差背后,隐藏着超越财务数字的商业逻辑——不盲目扩张、坚守品质核心,既是道德选择,更是基业长青的智慧。

【01 41亿现金:实体零售的奇迹】

2025年10月14日的零售业大会上,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宣布:'胖东来账上躺着41亿现金,没有一分钱贷款。'这句话让在场同行陷入沉默。在实体零售普遍承压的当下,41亿无贷现金不仅是经营卓越的标志,更是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奢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永辉超市2024年每股经营现金流仅0.2415元,三年累计亏损超80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41亿元,关闭227家亏损门店;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2023年亏损16.7亿元,门店总数降至505家,最终被阿里巴巴清仓股权。

而胖东来2025年集团销售额已超184亿元,净利润维持在5%左右,业内估算其2025年净利润有望接近1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生鲜损耗率稳定在0.8%,仅为行业均值3.5%的零头;复购率常年维持80%,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些数据揭示了胖东来与众不同的经营路径——当同行追逐规模与速度时,它始终将品质与效率置于首位。

【02 拒绝盲目扩张:'做好'比'做大'更重要】

'河南之外的地方,给钱也不开店。'于东来的这句话曾让无数投资者失望,但胖东来的'不扩张'并非保守,而是另一种进取。在许昌胖东来天使城店,货架高度严格限定在1.6米,这是上千次消费者视线测试的结果;生鲜区员工能报出每款蔬菜的产地与成熟度,背后是'每日三次农残检测''非当季不售'的铁规;购物袋经过十几次迭代,最终选定可降解且承重15公斤的材质。商品选品有近百项标准,从产地溯源到售后反馈形成闭环,一款面包的配方调整甚至要经历半年试吃。


▲胖东来生鲜区,来源:央视新闻

这种严苛的标准贯穿胖东来经营管理的每个维度。其内部管理手册厚达数百页,小到货架间距、员工着装,大到商品溯源、投诉处理时限,皆有明确规定。于东来对员工的厚待同样闻名:42%营收投入薪酬,保洁员年薪可达30万,核心员工享股权,95%利润注入共享池;设'不开心假',36种重疾自费部分补助80%;禁止同事随礼,减轻员工负担。但与此同时,他的'严'同样不留情面:员工未及时响应顾客需求可能被辞退,商品品质问题负责人需接受内部问责。

这种'先做好,再做大'的理念,让胖东来将品质追求化为标准、制度与习惯。至今,其门店数量仅13家,但每家店都成为行业标杆。2025年,当同行江河日下时,胖东来以13家店创造过百亿营收,手握41亿净现金,证明了好品质带来的高回报。

【03 以好制胜:时代红利退潮后的生存法则】

2010年代的零售黄金期,规模扩张被视为成功路径。永辉每年新增数十家门店,巅峰时遍布全国;高鑫零售靠并购坐稳行业头把交椅;步步高从湖南起家,迅速扩张至十余省。而固守河南的胖东来,在规模竞赛中显得'落寞'。

但当时代红利退潮,没有品质保证的速度和规模如流沙城堡般崩塌。永辉2023年近800亿营收却亏损14.6亿元,庞大门店网络带来高昂成本,商品同质化、服务不足导致客流流失。高鑫零售被清仓时,留下上千家需调改的老旧门店;步步高即便2024年扭亏,营收也缩水至34.31亿元,远不及巅峰。

此时的胖东来却成为行业顶流。2024年6月,胖东来团队调改永辉郑州信万广场店,优化商品结构、拓宽通道、提升服务,开业当日销售额达188万元,是调改前的13.9倍。截至2025年10月,郑州7家'胖改店'均稳健运营,印证了'做好'远比'做大'更具生命力。


▲'胖改'后的永辉超市,来源:央视新闻

【04 笑到最后:'好而不倒'的普适法则】

关于企业如何基业长青,真正的关键是:好而不倒。胖东来的故事在房地产、餐饮业同样得到验证。

深耕地产37年的星河地产,拒绝盲目扩张,将品质刻入发展基因。从深圳星河WORLD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到2024年高品质交付超1.86万套房源,其以实打实的兑现力赢得85分客户满意度。万华地产以长期主义筑就品质传奇,成都麓湖生态城引水造湖构建2300亩水域,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孕育出200余个业主自组织社群,年度活动超7000场。

餐饮业中,绿茶餐厅以'不盲从流量、只深耕品质'的坚守持续突围。2025年上半年推出305道新菜,延续'每年更新20%菜单'的创新节奏,北京店强化重度菜品,香港7家门店联合米其林星厨打造特色菜式,单店月销超200万港元。其通过集中采购将食材成本占比降至30.3%,以'简约中国风+一店一景'控成本却保体验,2025年5月港股上市后门店已超500家,新加坡首店即将开业。

这些案例指向同一结论:当人口、流量红利消退,企业核心竞争力终将回归'做好产品、做好服务'的本质。'大而不倒''小而不倒'都是伪命题,唯有'好而不倒'才是穿越周期的永恒法则。

当商业褪去喧嚣,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基业长青的答案便清晰可见。走过高歌猛进,走过潮水退去,所有创业者、经营管理者都应认知并相信: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它不只是道德选择,更是商业智慧。真正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必然是'良币驱逐劣币'——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市场自会给出最丰盈的回报;反之,即便一时得到也终将失去。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