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振涛
4000多亿规模的“银行系”公募兴业基金迎来重要人事变动——新任董事长刘宗治正式接棒。此次高层更迭不仅延续了银行系公募“股东派驻”的传统,更将公司长期存在的股债发展失衡问题推至聚光灯下。
高层频变:三年两换董事长
近日,兴业基金发布公告称,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原因卸任,来自大股东兴业银行的刘宗治接任董事长职务。这是继2023年4月官恒秋离任、叶文煌接任后,公司三年内第二次董事长更替。
公开资料显示,叶文煌在兴业银行任职多年,曾担任深圳分行副行长、总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等职务。其任期内,兴业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从2023年6月末的2987.25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4474.93亿元,增幅达49.8%。但规模增长主要依赖固收类产品,权益类业务短板未获改善。
新任董事长刘宗治同样来自兴业银行体系,历任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等职。业内人士指出,其丰富的投行经验或为兴业基金注入新动能,但缺乏公募管理经验的现实也引发市场观望。

结构失衡:固收占比超9成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基金旗下产品呈现明显“股弱债强”特征:
权益类产品(股票+混合)合计153.27亿元,仅占总规模的3.4%;固收类产品(债券+货币)占比达96.5%。这种结构失衡在叶文煌任期内未获根本改善——2023年6月至2025年6月,股票型产品仅增长13亿元,混合型产品反而缩减47亿元,债券型产品增长787亿元,货币型产品增长670亿元。
监管压力:费率改革冲击债基
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权益类基金占比纳入基金公司评价指标体系,并要求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公募费率改革进入第三阶段,9月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统一赎回费标准,取消债基“7日免赎”政策,短期赎回成本显著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在债基收益走低背景下,费率改革将压缩短期投资者收益,可能引发债基规模缩水。这对于依赖固收产品的兴业基金而言,无疑面临更大业绩压力。
破局挑战:新掌门人的任务清单
如何破解股债发展失衡,成为刘宗治上任后的首要挑战。当前公募行业正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监管层通过考核指标调整引导机构强化权益投资能力。兴业基金若想在竞争中突围,需在三个方面发力:
市场正密切关注:这位投行背景的新掌门人,能否带领兴业基金突破发展瓶颈?答案或将在新一轮行业变革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