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若论企业家中的“顶流网红”,特斯拉掌门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无疑独占鳌头。这位多次登顶全球首富的科技狂人,却在近期因薪酬争议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他公开表示,若无法获得高额薪酬,或将辞去特斯拉CEO职务。这一举动令外界哗然:坐拥巨额财富的马斯克,真的如此在乎金钱吗?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据新浪财经报道,特斯拉为留住马斯克,推出了一项价值万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然而,这一方案自提出以来便争议不断,外界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在正式表决前已蒙上阴影。
回顾马斯克的薪酬史,可谓“一波三折”。2018年,特斯拉曾为其设计了一套绩效对赌方案,设定了市值、营收、利润等12项里程碑目标。马斯克提前全部达标,但截至目前,他仍未拿到一分钱奖金。这一次,他显然不愿再“空手而归”,直言若无法获得满意薪酬,将至少辞去CEO职务。
新方案的核心是一套“薪酬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旨在通过高额激励确保马斯克至少留任10年。但想拿到全部薪酬,马斯克需完成近乎“史诗级”的绩效目标:

马斯克的“高薪威胁”引发外界质疑:对于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他而言,金钱真的如此重要吗?事实上,科技行业的企业家薪酬逻辑与传统行业存在本质差异。
以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例,这些科技巨头在创业初期或长期运营中,年薪通常仅为1美元或象征性低薪。他们的财富并非来源于工资,而是来源于公司股权及其带来的分红、增值和控制权。企业家的收入结构本质上是与公司长期价值绑定:通过持有大量股份,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而非依赖固定薪资。
从财务激励角度看,创始人更倾向于将公司利润用于再投资、研发或股票回购,从而推高股价,最终实现自身财富的几何级增长。因此,公开谈论高薪甚至以辞职相威胁,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创始人”形象格格不入,这也成为马斯克当前最受争议的点。

要理解马斯克的薪酬争议,必须认清他在特斯拉的股权地位。尽管被广泛视为特斯拉的缔造者,但严格来说,特斯拉并非“马斯克的公司”。
目前,马斯克仅持有约12%的特斯拉股份,远低于外界普遍认知的“控股”标准。这一比例的形成,源于特斯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轮风险投资和公开募股,每一次融资都伴随着原有股东股份的稀释。尽管马斯克通过不断增持和期权行权维持了一定的持股比例,但其相对控制力已大不如前。
相比之下,其他科技巨头创始人在公司的股权地位更为稳固。因此,马斯克在特斯拉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大股东”的混合体。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使得他必须通过外部手段强化自身地位,而高额薪酬方案,尤其是以股票期权为核心的激励计划,便成为他重新巩固控制权的重要工具。

马斯克接受高额期权奖励,并非单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为了通过行权显著增加手中的股权数量。随着持股比例的提升,他在董事会中的话语权也会相应增强,进而对公司的经营方针、战略规划等拥有更大的主导权。
在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特斯拉面临着来自传统车企和新创企业的双重夹击。只有确保对公司的有效控制,马斯克才能将他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愿景贯穿于公司的各个环节,推动特斯拉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例如,他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大力投入以及超级工厂的建设布局等决策,都需要强大的控制权作为支撑。
通过这种方式,马斯克试图在复杂的股权格局中找到平衡点,巩固自己在特斯拉的核心地位。

对于多次登顶全球首富的马斯克而言,金钱早已不是他的核心追求。他的个人资产规模早已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日常生活的消费几乎不会受到金钱的限制。那么,他真正在意的或许是天价薪酬背后的控制权。
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制造电动汽车的公司,更是承载着马斯克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引领人类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宏大理想。他对公司的愿景涉及从产品设计到全球市场的布局,从供应链优化到行业生态的塑造等多个维度。只有在拥有足够控制权的情况下,他才能不受短期利益的干扰,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一旦失去对特斯拉的控制,他所倡导的革命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可能会被篡改或搁置,这将是他无法接受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公开威胁辞职还是争取高额薪酬与期权,本质上都是马斯克为了捍卫对特斯拉控制权而采取的策略性行动。
或许,马斯克真的不在乎钱,但他绝对在乎表面上薪酬背后的股权争夺。毕竟,“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风格,本就是他个人人设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