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青少年体育崛起:东方文体曹一锋谈产业闭环与万亿赛道

时间:2025-10-23 12:05:32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郭儒逸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继“苏超”足球联赛引爆全民热情后,“赣超”“湘超”“川超”等地方性赛事相继落地,城市足球联赛正式成为公众关注的体育新焦点。这些赛事不仅为成年运动员提供竞技舞台,更成为青少年展示体育才华的重要平台——在“苏超”赛场上,2009年出生的张国庆以高中生身份参赛;而“湘超”联赛中,中学生球员占比接近四成,彰显青少年体育的蓬勃生机。

“大众体育赛事的火热,直接推动了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丰富化。”香港东方文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曹一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教育部门和家庭对青少年体育的认知已显著提升,但产业渗透率仍不足20%。”据其透露,中国3-18岁青少年群体约2.5亿人,体育消费潜力远未释放,专业化、国际化赛事供给与欧美市场存在巨大差距。


香港东方文体科技创始人、CEO曹一锋

作为深耕国际体育产业15年的资深从业者,曹一锋于2021年创立东方文体,聚焦青少年体育赛事运营与产业生态拓展。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打造强赛事IP,已持有常春藤国际体育校林匹克大赛亚洲独家运营权及多个自主赛事IP。今年6月,第二届常春藤校林匹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办,参赛学校从首届的71所增至200余所,覆盖城市从23个扩展至38个,参赛人数突破3500人,规模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国内青少年联赛过去以职业运动员为主,地区性赛事多停留在省级层面,体系化建设亟待完善。”曹一锋指出。尽管政策利好不断——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出台体教融合政策,强调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但实际参与率仍偏低。据凯兴资本合伙人辛颖透露,3-18岁青少年中,真正参与体育训练的人口仅约300万,即使小众项目也因人口基数存在规模化潜力。


图片来源:Pixabay

体育的教育价值正被重新认知。曹一锋认为,体育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培养团队协作、竞技精神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新东方《2024-2025中国国际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显示,近八成国际教育家庭年支出超10万元,平均达22.8万元,其中课外体育运动是重要支出项。一名从业者透露,家长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关切(如肥胖、体姿不良)已催生对科学、系统体能解决方案的需求。

体育产业的经济潜力同样可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但GDP占比仅1.15%,青少年体育赛道更具想象空间。曹一锋坦言,正是看中这一前景,东方文体以职业联赛为标杆,通过赛事规格、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青少年体育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科技赋能:AI重构赛事生态

体育赛事的运营离不开科技支撑。东方文体能获得常春藤校林匹克大赛授权,与其自主研发的赛事管理系统密不可分。该系统可综合管理20余项赛事,提供实况影像回放功能,未来将对外开放给其他赛事公司。“所有比赛数据都能被记录和分析,帮助参赛者提升竞技水平。”曹一锋介绍。

AI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体育产业。国新证券研报指出,政策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更智能的健身设备、个性化运动建议及沉浸式观赛体验。东方文体已开始在数据赋能、平台整合等方面探索科技融合,例如通过AI优化赛事管理、建立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并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调整体育教学方案。

“AI让赛事组织更高效,比如自动生成赛程、分析运动员表现。”曹一锋表示。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数据所有权模糊可能导致运动员信息被滥用,AI介入可能削弱裁判权威。他强调,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需以“数字应用转化”为导向,助力东方文体向国际综合服务商升级。

商业闭环:从赛事IP到产业生态


图片来源:香港东方文体

“青少年赛事的核心是兴趣驱动,而非职业培养。”曹一锋认为,成体系的赛事平台能为青少年提供长期参赛机会。东方文体坚持市场化运营,收入来自注册费、赞助费等,赛事收费保持业内中等水平,既保障品质又减轻参与者负担。今年公司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并探索联名营销、赛事落地等商业合作。

其商业模式以打造知名赛事IP为起点,逐步对接体育产业形成闭环。例如与饮料品牌联名、将赛事引入地方政府,未来还可能投资体育科技领域,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这一路径与美国青少年体育运营商Unrivaled Sports类似——后者通过体育训练、比赛与家庭度假结合,迅速成为明星公司,估值达2.4亿美元。

“体育比赛能带动地方经济,也能拓展旅游形式。”曹一锋举例,东方文体在北京的赛事基地与旅游度假地合作,双方共享场地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他强调,欧美体育产业的发达源于高水平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把赛事办好,服务做专业,才能延伸出衍生产业。”

当前,中国青少年体育产业正从销售驱动转向产品驱动。辛颖指出,科技与数字化带来了更多商业化场景,而非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曹一锋则坚信,打通商业闭环才是“大生意”——通过赛事IP连接体育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最终构建起万亿级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