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AI浏览器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与商业博弈。每当行业推出新品,谷歌Chrome浏览器总会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最近OpenAI发布的Atlas浏览器,更是在科技圈掀起'Chrome终结者'的讨论热潮,连带谷歌股价盘中一度下跌5%。这场AI浏览器大战的背后,实则是科技巨头对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激烈争夺。
在AI浏览器赛道上,谷歌Chrome始终是无法绕过的存在。即便Perplexity公司7月推出的Comet浏览器也曾引发关注,但声量远不及当前这场巨头对决。值得关注的是,谷歌与微软等拥有自研大模型和浏览器产品的科技巨头,均选择渐进式创新路径——将AI能力逐步融入现有产品。这种策略虽能降低整合成本、确保产品稳定性,却难以像OpenAI等新兴势力那样,通过新品发布制造营销爆点。
当前AI浏览器市场正呈现功能趋同态势。随着基础大模型从'革命性突破'进入'渐进式进化'阶段,单纯依靠模型跑分已无法带给用户类似ChatGPT初代产品的震撼体验。这种技术发展特征直接反映在产品层面:OpenAI Atlas引以为傲的三大核心功能,在谷歌5月公布的Project Mariner项目和9月正式推出的Gemini in Chrome中已有充分体现。
具体来看功能对比:Atlas强调的'全页面AI整合'与'浏览记忆'功能,Gemini in Chrome通过侧边栏对话实现用户无需跳转页面即可调用浏览记录的创新交互;Atlas的'智能体模式'让AI直接操作网页完成任务,Chrome则演示了AI自动读取邮件菜谱并完成网购下单的全流程;而Atlas的'AI随行'特性,在Chrome中表现为观看YouTube视频时可直接调用AI生成内容摘要和时间戳导航。

两款产品的本质差异,实则体现在市场策略层面:基础模型选择上,Atlas采用GPT架构而Chrome使用Gemini;更关键的是营销方式,OpenAI由网红CEO山姆·阿尔特曼亲自带队直播发布,谷歌则由Chrome副总裁帕里萨·塔布里兹通过官网博客低调更新。这种差异折射出科技营销的时代变迁——创始人亲自站台已成为吸引用户关注的核心手段。

这场浏览器战争的深层背景,是持续一年的行业格局剧变。2024年美国法院裁定Chrome浏览器构成搜索市场垄断后,司法部于11月21日建议强制谷歌剥离Chrome业务。次日OpenAI即放出开发AI浏览器的消息,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在长达三周的补充审讯中,包括ChatGPT负责人在内的20余位行业高管均表达收购Chrome的意愿,其中Perplexity公司更在8月提出345亿美元收购要约——这个数字远超其自身估值。
然而政治局势的转变改变了行业走向。随着拜登政府反垄断重点转移,强制分拆谷歌的提议逐渐失去动力。这迫使OpenAI等公司调整战略,从寻求收购转向自主开发。7月Perplexity推出付费版Comet浏览器,10月转为免费;OpenAI则选择在谷歌预告重大更新的节点(10月20日)发布Atlas,其时间卡位意图明显。

行业格局的演变在具体案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估值曾达5.5亿美元的Browser Company,因Arc浏览器功能使用率过低(仅5.52%日活用户使用多个Spaces),最终在2025年6月推出AI重构版Dia浏览器,9月即以6.1亿美元卖身Atlassian。而Perplexity为争夺市场,10月推出推荐返现20美元的拉新活动,暴露出中小厂商的生存困境。
在这场浏览器战争中,谷歌与OpenAI的战略目标截然不同。谷歌需要AI技术巩固其浏览器霸主地位——据Statcounter数据,Chrome在PC桌面和移动端市场占有率分别达70.25%和69.15%,这种绝对优势不容有失。而OpenAI则将浏览器视为打磨AI模型的关键入口,浏览器记录的用户真实行为数据(点击、搜索、决策时长等),是训练和优化模型最宝贵的资源。
当AI大模型与网络浏览器深度融合,两者已形成共生关系:模型为浏览器提供智能内核,浏览器则为模型输送真实世界的行为数据。这种技术生态的演进方向已然清晰——谁掌握AI时代的浏览器入口,谁就将主导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实力与市场策略的双重较量,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的未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