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短剧市场狂飙:AI赋能下谁将问鼎行业巅峰?

时间:2025-10-24 16:07:04 来源:经理人杂志 作者:经理人杂志



文/左前峰

“女人,你在玩火”“少爷,三年之期已到,这是给您准备的黑卡”……这些充满戏剧张力的短剧台词,正以病毒式传播席卷中文互联网,成为网友玩梗的热门素材。然而,在这股“土嗨”潮流背后,短剧行业已悄然成长为年市场规模突破505亿元、同比增长35%的庞大产业,2024年其规模甚至超越全国电影总票房(425亿元)的1.19倍。

全球视野下,短剧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研究机构Omdia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短剧收入预计达110亿美元(约合780.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独占83%份额,展现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

千亿赛道的双重引擎:需求迭代与技术革命

短剧行业仅用数年时间便重塑了全球数字内容生态。截至2024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用户基数已超越外卖、网约车、网络文学等领域的用户规模。这一爆发式增长源于对用户碎片化需求的精准捕捉——CNNIC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国短剧用户达6.62亿,其中31-50岁群体贡献了62%的观看时长,他们对“即看即走、30秒一个反转”的内容形态需求强烈。

在变现模式上,行业已形成“广告+付费+电商+版权”的多元路径。红果短剧凭借免费模式实现月活2.12亿,ReelShort在海外通过付费订阅创下千万美元月收入,构建了极具韧性的商业闭环。

AI技术的介入则将行业推入“效率革命”新阶段。视频生成技术突破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例如OpenAI的Sora等工具虽未完全成熟,但已展现出颠覆性潜力。国内方面,马栏山智能平台通过AI译制系统,4-5小时即可完成22种语言的翻译工作,而人工需耗时3天;快手可灵AI实现180秒长视频生成,字节即梦AI打造“剧本到成片”完整工作流,YY直播仅凭9张照片就能生成完整短剧,推动行业进入“低成本高产出”的新常态。

市场边界的拓宽:城市竞赛与海外扩张

微短剧产业正在重构中国文化产业的地理格局。北京以336.2亿元产值占据全国三分之二份额,保持传统影视中心地位;郑州实现“日均百部开机”的产能奇迹;深圳聚焦出海与AI构建差异化优势;西安造梦工厂已拍摄完成450余部影视作品,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此。新兴城市凭借无传统产业路径依赖的优势,正成为文化产业重新洗牌的潜在赢家。

海外市场已成为新增长极。2025年中国短剧出海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ReelShort、DramaBox等平台在美国市场占据近60%份额。艾媒咨询预测,到2027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40%区间。美国作为海外最大市场,2025年8月微短剧App下载前TOP10中,前三名均来自中国平台,彰显了中国短剧的全球影响力。

用户付费意愿: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全球超过60%的短剧收入来自订阅或付费交易,通常采用“免费体验后付费”模式。每用户平均收入可达每周20美元或每月80美元,展现出强大的变现潜力。中国市场分集付费模式极具特色,如《河豚小姐》前5集免费,后续单集0.8元,全集9.9元,单月分账超300万元,精准迎合了用户的碎片化消费习惯。

从蓝海到红海: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随着市场迭代加速,短剧行业正从蓝海转向红海竞争。新剧平均投放时长缩短至7天,内容精品化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2024年参与投流的微短剧总数(去重)超4.46万部,其中新剧超3.64万部。都市励志、都市情感题材受欢迎程度领先,反转、伏笔、代入感、冲突等剧情元素受到用户偏爱。

免费模式的崛起改变了市场格局。2024年,免费模式用户占比从1月的11%攀升至10月的50%,红果短剧及拼多多、淘宝、京东、美团等平台通过IAA(应用内广告)模式入局,推动免费微短剧市场规模同比激增150%。

海外市场竞争亦日趋激烈。中国短剧平台DramaBox入选迪士尼2025年加速器计划,但乌克兰的My Drama、韩国的Vigloo、日本的UniReel等本土平台也在加速入局,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态势。

多元化变现路径的探索

广告收入仍是微短剧的营收支柱。2025年,中国市场广告收入占比超过55%,免费模式下微短剧的商业化潜力巨大,预计IAA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元。用户付费模式持续演进,中国分集付费模式与海外订阅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市场的消费习惯差异。

电商带货成为新引擎。2025年,中国微短剧电商GMV突破300亿元,其中美妆、服饰占比70%。红果短剧测试“搜同款”功能,用户观看时可自动弹出同款商品提示,实现站内无缝购买。

IP运营和版权销售拓展了商业边界。《赘婿》被改编为《曼谷赘婿》,在东南亚播放量破亿,收入超100万元。微短剧内容生产正转向精品化与高质量路线,制作方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AI漫剧:新赛道的崛起与效率革命

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爆款真人短剧被改编为AI漫剧。短剧公司魔方于2025年3月启动动态漫赛道布局,组建超50人业务团队,漫剧单月消耗已超千万元。相较于同量级真人短剧,AI漫剧制作成本降低约60%-70%,周期缩短至3-4周,效率提升超一倍。成本节省主要源于无需支付演员片酬与场地租赁费用,以及AI技术简化了传统动画中的原画、动画环节。

普惠的赢家幻象:行业分化的现实

AI技术带来的生产民主化,使个人创作者占比从2022年的12%升至2025年的34%。但表象繁荣背后,是日益残酷的行业分化。头部玩家凭借资源壁垒持续收割红利,中小参与者则在成本激增、竞争加剧的漩涡中艰难求生。

国内市场“马太效应”显著。制作端,头部演员日薪从2024年的1-3万元飙升至2-5万元,优质剧本版权费突破百万元,而中小团队既无资金争夺核心资源,又缺乏IP储备,只能在低端市场内卷。某投入百万的短剧项目因缺乏精准定位,上线后播放量不足10万,最终血本无归。平台端,红果短剧凭借字节系流量扶持实现月活2.12亿,腾讯推出“500万+22万”激励政策锁定优质内容,中小平台则因用户获取成本攀升陷入生存困境。

海外市场淘汰赛更加残酷。2025年已进入“第二波淘汰阶段”,部分中小平台因入不敷出被迫关闭。成本激增成为主要杀手,美国爆款演员日薪从1000美元飙升至2000美元,投流成本较2024年上涨40%,而付费转化率却从25%降至18%。ReelShort母公司中文在线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88亿元,累计亏损高达22.81亿元,其核心问题在于过度依赖投流买量,毛利率从42.12%骤降至30.24%。

AI技术的局限性与行业门槛

当前AI生成内容仍存在诸多痛点。Sora虽能模拟复杂物理场景,但生成时长受限且成本高昂,暂无法用于规模化生产;即梦AI风格过于“抖音化”,难以满足电影级制作需求;通用模型生成的剧本往往缺乏情感深度,导致用户留存率偏低。更严峻的是版权风险,AI训练数据的侵权争议、生成内容的归属界定尚未明确,2025年已有多起相关诉讼案件,中小创作者因缺乏法务支撑,面临更高的合规风险。



未来格局:头部垄断、中层突围、尾部淘汰

未来3-5年,市场将呈现“头部垄断、中层突围、尾部淘汰”的格局。免费模式的崛起与用户审美升级,已宣告“粗制滥造也能赚钱”的时代终结。2025年数据显示,优质短剧的用户留存率是普通作品的3倍,广告报价差距达10倍以上。

对于制作方,需建立“AI+人工”的创作流程,用AI生成剧本框架与初版画面,再通过人工打磨细节与情感表达。唯有将“快节奏”与“高品质”结合,才能在存量竞争中立足。

微短剧行业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大众市场已被头部玩家占据,中小参与者的机会在垂直领域。地域上,可深耕三四线城市与海外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下沉市场用户增速达180%,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题材上,文旅、非遗、科幻等新兴品类增速超200%,存在蓝海机会;模式上,可探索“短剧+服务”的融合形态,如知识付费短剧、本地生活引流短剧等。

技术层面,AI生成质量将持续提升,从目前的“可用”向“好用”进化。专家预测,两年内AI生成视频将达到真人拍摄水平。内容质量将成为竞争核心,随着监管加强和观众品味提升,粗制滥造的内容将逐渐被淘汰。精品化、系列化成为发展趋势,短剧与长视频的界限将变得模糊。

行业整合与社会价值:未来的双重趋势

商业模式将更加多元。除现有的广告和付费模式外,IP衍生开发、互动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将出现。某平台正在测试根据观众偏好实时生成剧情的技术。

行业整合不可避免。目前上万家相关企业的市场格局将发生改变,通过并购重组,最终可能形成几家巨头主导的局面。小型团队要么被收购,要么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

社会价值将受到更多关注。微短剧不仅是娱乐产品,还可以成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载体。“微短剧+教育”“微短剧+科普”等模式将得到发展。

监管将更严。随着行业成熟,相关部门将出台更细致的规范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合规成本可能增加,但长远看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微短剧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即将结束,精细化运营时代正在到来。AI技术确实为行业安上了翅膀,但能否在这场蛋糕争夺战中成为赢家,取决于参与者的技术能力、内容创意和运营智慧。未来三年,行业将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