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外滩年会举办的“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圆桌讨论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就人工智能(AI)对金融系统,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影响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AI对不同行业的冲击存在差异,而在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AI基于过去几十年的信息化、IT化基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并可能带来显著的边际变化。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时,周小川表示,这个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他回忆道,在其担任央行行长期间,国际清算银行(BIS)曾就AI相关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过专门讨论。当时的结论是,这种影响目前尚不明显。
周小川进一步解释说,AI在物价和微观行为的数据收集、处理、模式识别和推理方面,确实有可能对货币政策的决定产生影响。然而,他也指出,货币政策本质上是一个慢变量,它随着经济周期或经济变化而调整,而这些变化通常不会太快发生。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周小川提到,已有诸多讨论希望金融机构在运用AI时,能够提供透明、可解释的模型。但现实情况是,AI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运用,往往会导致模型的黑箱性。因此,未来的监管工作将需要面对这些黑箱模型产生的结果和行动,以此来调节或监管金融市场。
周小川还特别强调了AI模型运用短期高频数据可能带来的问题。他指出,如果AI模型大量运用这类数据,其学习结果很可能也是高频、短期、技术性的,这可能与金融稳健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础面、长远稳定性的要求不一致。这个问题需要业界和监管部门认真对待和解决。
最后,周小川认为,目前对于AI在金融领域的问题,大家还处于认识和探讨阶段。但他也提出了一点可以开展国际合作的领域,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加强AI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金融行业,特别是金融市场方面的AI基础设施的加强和联通。这将为未来具体的国际合作想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