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银行业养老金融:账户、服务与产业赋能的精耕时代

时间:2025-10-30 03:14:02 来源:21金融圈 作者:21金融圈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文共2561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随着“银发经济”成为确定性最高的未来趋势,养老三支柱制度蓝图加速落地,养老服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巨量市场正被彻底唤醒。银行业养老金融正从“跑马圈地”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通过账户扩容、服务升级和产业赋能,构建全方位养老金融生态。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冯紫彤

编辑 | 杨希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本文节选自《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将于2025年11月2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上正式发布。

当前,银行业推进“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着墨重点,已从开户数与金融产品的“多和少”,延伸至服务体验、信贷支持乃至生态整合的“好与全”。构建集养老规划、财富管理、健康管理乃至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养老金综合服务体系,成为下一阶段布局的关键。


养老金金融:从规模扩张到深度经营

在养老金金融领域,银行的竞争维度正从初期的规模扩张,转向深度经营与价值挖掘。个人养老金账户“跑马圈地”已初具规模,截至2025年6月末,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开户数均超千万户,农业银行开户量较上年末大涨71.9%;招商银行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1300万户;兴业银行开户数达719.1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61%。


产品供给端持续扩容,为投资者提供丰富配置选择。交通银行“颐养优选”平台累计上线382款覆盖储蓄、基金、保险与理财的适老化财富管理产品;宁波银行上架170款个人养老金产品,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中信银行通过“十分精选”产品货架与专业缴存资金配置建议,提升客户长期缴存意愿。

随着市场成熟,银行将个人养老金作为切入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的起点,推动业务迈向“质”的飞跃。“一站式”“全周期”成为财报高频关键词,构建养老金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关键打法。交通银行构建“账户开立+资金缴存+产品投资+综合服务”一站式体系;平安银行依托集团生态,在APP个人养老金专区拓展保险、医疗权益与健康服务;工商银行推出“如意人生养老计划”,配套健康咨询、就医陪护、居家照护等服务。

不少银行还将养老金融客群向年轻“备老”群体拓展。中信银行通过“幸福+养老账本”为中青年备老人群提供规划工具;宁波银行面向中青年开展“科学备老”系列活动;多家银行着力将养老金融触角延伸至全龄段客群,推动客户从“养老”向“备老”前置布局。


养老服务金融:从触点服务到场景嵌入

个人养老金账户是银行触达养老客群的入口,而构建客户黏性与品牌价值的核心在于后续的养老服务闭环。银行业正持续加码这一环节,推动服务体验全面升级。

线下物理网点适老化改造全面铺开。上海银行升级网点适老服务品质,打造“乐龄专区”超200家;苏农商行完成95家网点和45家便民点改造,配备轮椅、血压仪等设备,90名员工取得AED急救证书;中国银行实现对外营业网点适老化服务全覆盖,建成养老服务示范网点1000余家。

线上“关爱版”手机银行大幅提升老年客群使用体验。华夏银行创新打造手机银行“我的家”家庭金融服务体系,让子女可远程协助父母筛选金融产品,实时监测账户异常;该行还升级“火眼”风控体系,优化老年客户专属风控模型,精准拦截诈骗风险。

上门服务体系完善将养老金融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农业银行上半年为长辈客户提供上门服务77.6万人次;上海银行设置63个集中受理点,报告期内提供上门服务1407人次;苏农商行推出涵盖开销户、密码重置等50项业务的上门服务清单,累计为老年客户提供上门服务554次,满意度达100%。

金融服务通过生态合作无缝嵌入老年人日常生活全场景。上海银行联合周边街镇、社区等基层政府机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打造317家“美好生活工作室”,围绕“医食住行康娱游学”构建服务生态。通过与180余家社区食堂合作提供就餐服务,开展智慧出行教学、发放万份打车优惠券包,并组织各类康体运动、心理健康科普及文化活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老年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贵阳银行以“爽爽银发课堂”为核心提升养老客户综合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体验,上半年开班374期,服务老年客户超4万人次;同时升级适老版手机银行,新增智能客服、方言语音等功能;完成首批“爽银养老示范网点”建设并投入运营,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展现出区域性银行在养老金融服务上的特色路径。


养老产业金融:从资金供给到产业共建

养老产业金融作为支撑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政策引领与市场驱动下,正呈现出规模扩张与模式创新同步推进的新局面。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支持力度。从各行披露数据看,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信贷资源正加速向养老产业倾斜。

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2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6%;光大银行同类贷款增长29.95%;宁波银行养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73%,显示出区域性银行在这一领域的积极布局。


在保持信贷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也取得重要进展。上半年,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单“养老床位使用率挂钩贷款”,通过贷款利率激励的方式,引导客户提升养老机构运营水平和综合服务质量。中信银行借力中信集团“金融+实业”平台,以专业化行研为引领,聚焦智慧养老、科技养老、医养结合、康养文旅等重点场景,打造“养老产业+养老财富管理服务”新模式。

着眼于养老产业未来,工商银行推广“银发产业云”平台,助力中小养老机构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银行设立首支养老科创产业基金,通过“政银企联动”模式,重点支持养老硬科技研发、智慧医疗场景应用等领域,推动养老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养老人群。


养老金融“未来时”:让“老有所安”愿景照进现实

随着养老金融内涵的不断丰富,银行业正从战略层面重新定义这一蓝海市场。多家银行通过设立专职部门、打造专属品牌,持续推动养老金融向核心战略板块升级。

建设银行锚定“养老金融专业银行”目标,成立“养老金融部”,建立养老金融条线,系统性统筹全行业务规划与资源整合;光大银行打造“和光颐享”品牌;民生银行以“民生悦享”为统一品牌;苏州银行推出“苏心康养”养老金融服务品牌,覆盖超210万名老年客户。

在战略升维的同时,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养老金融进阶发展的关键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正不断拓展着养老金融的服务边界与响应能力,为构建更智能、更贴心的养老金融生态提供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在政策持续赋能与市场需求加速释放的双重驱动下,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将步入深度发展的新阶段。而在完成初期的账户开拓与产品布局后,唯有那些能够真正把握老年群体需求变化、构建完整服务与产业生态的银行,方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先机。

这一切布局的落脚点,始终是守护好千家万户的夕阳红,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在金融的助力下,真正照进现实。